原文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于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雖飛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脫胎卵之際,乳飲哺啄必極其愛。有傷其子,則護之不顧其身。然人于既長之后,分稍嚴而情稍疏。父母方求盡其慈,子方求盡其孝。飛走之屬稍長則母子不相識認,此人之所以異于飛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亦由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廣至大,而人之報天地者何在?有對虛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齋醮上帝,則以為能報天地,果足以報其萬分之一乎?況又有怨咨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袁采 《袁氏世范》 白話 當人處在嬰孩的時候,對于父母的愛戴和依戀是極為深切的。而父母對于處在嬰孩時代的兒女,愛護憐惜之情也很深厚,撫養培育幾乎到了無所不至的地步。大概由于父母和孩子相連的氣血剛剛分離,相去還不算遙遠,并且嬰孩的音容笑貌本身便能取悅于人,便更會得到人們疼愛的緣故吧!這也是造物者特意安排的自然而然的現象,使人類,使這個世界能夠生生不止,繁衍不息。即使是飛禽走獸、微生物等也是這個道理,當它們的子女剛剛脫離母體的時候,哺乳喂養極其關心。如果有意外的傷害降臨到它們孩子身上之時,它們就會奮不顧身,挺身而出去保護孩子。然而,當孩子漸漸地長大之后,名分稍稍嚴格起來,感情也日漸疏遠起來了。此時父母極力要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慈祥,子女們也力求做到至孝。飛禽走獸之類漸漸長大之后,母與子互不相識,這是人之所以與飛禽走獸不相同的地方。但是,父母在孩子幼小之際,對他們愛憐撫育之情,簡直不可以用言語表達得盡。子女們即使終其一生全心全意地孝順父母,極盡孝道,也不能報答父母從小愛憐撫育的恩情,況且對有些人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盡孝道的事情。凡是不能盡孝道的人,請他注意一下人類是怎樣撫育嬰孩的,其中的情愛的分量有多重,最終就會自己醒悟。正如天地孕育萬物的至理,這種至理涉及到人類的又是那樣廣大,而人類怎樣去報答天地呢?有的對著空中焚香跪拜,有的請道士做道場以祭祀上帝,認為這樣就能報答天地至愛,果然能報答其萬分之一嗎?更何況那些對天地有埋怨責怪的人,這些都是不進行反思所造成的錯啊。 家訓史話 清朝人李應麟,居云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后,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愈。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古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后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后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后人寫詩稱贊︰ 父母育恩深似淵, 不尤被蠰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 純孝妯娌渾歸賢。 古訓今鑒 《三國志·魏書》有言“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币馑际?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增廣賢文》中說:“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中華孝文化是古老的人性文化、人道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經積淀成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承傳不息的文化血脈,用行動孝敬父母就是學會最做人的起點。
《46、為人豈可不孝》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