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K小說網 >> 出版>> 文化社科 >> 風雅中華——漫談陶瓷文化 [書號3010310]

第四章 白瓷

《風雅中華——漫談陶瓷文化》 北京中文在線數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著, 本章共5385字, 更新于: 2019-07-12 18:30

1.白瓷的出現和燒成 白瓷的出現,是我國陶瓷史的一件大事,它是后來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沒有白瓷,就不會有影青、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種美麗的瓷制品,白瓷的出現為我國的彩瓷工藝奠下了基石。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的。當窯匠們掌握了三氧化二鐵在釉中的呈色規律后,有意識地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燒制了白瓷。湖南長沙的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其工藝制作水平已有較大提高。但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陜西西安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土的白瓷,胎質細膩潔白,釉面瑩潤,顏色純正。隋代白瓷生產已很普遍,河北內丘邢窯和河南境內都曾發現白瓷窯址。唐代白瓷生產十分發達,北方許多窯口都大量燒制白瓷,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河北內丘的邢窯、曲陽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鶴壁窯、窯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交城窯;陜西的耀州窯、安徽的蕭窯等。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相匹敵,世稱“南青北白”。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中心仍在北方,較大規模的白瓷窯有河北曲陽窯、河南鶴壁窯、陜西耀州窯等南方地區最早發現的白瓷產地江西景德鎮。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的定窯為代表,較著名的還有山西介休、盂縣、平定、陽城等地。福建德化在宋代時也曾燒造白瓷。元代時白瓷生產規??s小,以景德鎮窯燒制的“樞府瓷”(即“卵白釉瓷”)為最佳。晚清時期,白瓷生產主要集中在景德鎮和德化兩地。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窯燒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象牙白”(或稱“豬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燒制史上的最高成就。由于元代青花瓷和明代斗彩、五彩瓷器的興起,素白瓷的生產漸趨低落。但是,正由于白瓷的出現,才為青花瓷和色彩繽紛的彩瓷開辟了道路。 北朝晚期至隋代燒成白瓷,給后來彩繪瓷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但此時白瓷大多白度不高,泛青泛黃,造型厚重拙實,裝飾不多。 白瓷又稱白釉瓷,是一種瓷胎潔白,釉質透明的瓷器。 白釉燒制工藝比青釉復雜,并非在釉料中加白呈色劑,亦非在胚胎上施白色護胎粉,而是將釉料的含鐵量控制在0.75%以下,再將釉施于胎骨潔白的器物上,燒成后即為白瓷,表面的釉即為白釉,其實白釉本身是透明的,白色無非是映出白胎的色彩而已。因而,所謂的白釉,嚴格上來說其實是透明釉。 白釉于北朝時即已燒制成功,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此批瓷器普遍泛淡青色,說明早期的白釉含鐵量比較高。隋代的白釉產地僅限于河北內丘一帶,燒制技巧較以前有所提高。 北朝晚期至隋代燒成白瓷,給后來彩繪瓷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2.定窯系白瓷 五代中后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窯的細白瓷器。定窯瓷器胎薄而輕,顏色潔白。所施白釉呈乳黃色,很多積釉形似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定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同時還兼燒醬、紅、黑等名貴的顏色釉,《格古要論》中記載:“紫定”,也就是定窯燒制的醬釉,價格要高于白定,在當時就已經被視為珍品。定窯瓷器除了碗、盤、瓶、盒等日常用品外,還有一些貢器,例如凈瓶、海螺、爐等等。它的裝飾主要采用印花、刻花、和剔花技法,其中印花器物最佳,并且多為花卉紋飾。采用刻畫花紋裝飾的器物大多在器物的一面,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既保留了唐代以來以釉取勝的特點,又創造出許多新工藝。宋代白瓷名窯輩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窯一統天下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窯場當屬河北定窯。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貢品為歷代宮廷所珍藏。從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近百年的時間里,定窯燒造出大量的質量精美的白瓷器,影響極其深遠。在北方以漳河、汾河兩岸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白瓷窯系,稱之“定窯系”。在這個定窯系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窯場最多,有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等。定窯的制瓷工藝還影響了當時江淮流域的制瓷業,出現景德鎮窯、德化窯、吉州窯、潮州窯等燒造白瓷的窯場。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始燒于唐。定窯在宋人的筆記中雖屢有陳述,但是在唐代卻因受到鄰近邢窯的影響,才在瓷器的制作上向精白細致與優雅的方向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器著稱于世。 定窯燒瓷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定窯白瓷對后代瓷器有很大影響。 事實上,在定窯主要產地的澗磁村,從唐代開始,便已經制作出一種和宋代白瓷相當接近的產品了。當時唐代澗磁村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3種:第一種為日用粗瓷,器形有碗、盤、托盤、注子、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在風格上,器沿均折成唇邊,豐肩,平底或玉璧式底。它們一般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灰白,燒結良好,與唐三彩胎骨有較多相似處。第二種是較小件的裝飾用品,如各式盞托、葵瓣口盤、獸形曲柄壺等等。器物的胎比較薄,斷面較細而胎色潔白。第三種,胎質更加細膩.胎色略為發黃。有部分作品為了取得潔白的效果,在胎體上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其實就材料與燒制方法而言,第三種唐代澗磁。村白瓷與宋代定窯白瓷相比,除了紋飾的造型而外,其他方面已經沒有什么不同了。 至于在不同時代器足的處理上,亦與器形的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以碗為例,唐代早期定窯的碗大多平底淺身,胎質厚重。唐代后期碗身多為45度斜出,碗身較淺,寬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以上這種風格一直到五代宋初,圈足制作才更加精致,口沿的造型也由直口變為唇口。到了宋代中期,不但圈足細致,器壁也由45度的直線形漸變為略呈弧狀的曲線形,同時在裝飾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本來定窯白釉器在五代之前都是光素無紋的。直到北宋初年的時候,定州澗磁村與東西燕山村的窯工們,一方面在胎釉的制作上吸取了邢窯白瓷的精華,一方面又習得唐末五代越窯的劃花裝飾技法,這樣一來,可以說是繼承融合了唐以來南北兩大名瓷的風格與優點。定瓷早期刻劃花以蓮花紋最為盛行,纏枝菊紋次之。另外也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時出現菊花纏枝花與蓮花紋的。 定窯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袒ㄑb飾南北方瓷窯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定瓷早期刻花,除蓮瓣紋外,還與纏枝菊紋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的布局很不諧調,這應看作是一種新裝飾工藝還處在初期階段的表現??袒ㄑb飾興起之后,又盛行刻花與篦劃紋結合的裝飾。所謂篦紋就是一種類似梳子刮過的痕跡,作法是先在折沿盤的盤心部位刻劃出折枝花或纏枝花的輪廓線然后在輪廓內用竹梳刮一下,就出現了很自然的復線紋。裝飾紋樣以雙朵花為常見,或左右對稱,或上下呼應;有兩花并放,有一花盛開,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蓮花、荷葉兩枝交錯并出,布局富有變化。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云龍等紋飾輪廓線的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也使主題更加突出。 北宋中期,定窯的窯工們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緙絲織品的圖案花,以及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發展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印花,從此印花技法對我國南北瓷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紋飾多在盤碗的里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這些都是它的特點。因此,定窯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對南北瓷窯有較大影響。白瓷的印紋,多在盤碗的內部。 定窯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紋等也有一定數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ɑ芗y又以牡丹、蓮花多見,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纏枝、轉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在敞口小底碗內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為一朵團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種團菊。禽鳥紋的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多與花卉組合,如孔雀多與牡丹組合在大盤的里部有4只飛翔的孔雀,孔雀之間刻一枝牡丹相隔,盤心配以鴛鴦牡丹。整個紋飾如一幅布局嚴謹的織錦圖案,鷺鷥、鴛鴦則多與蓮花組合。印花龍紋標本在窯址散布較多,印龍紋的都是盤,盤里滿印云紋,盤心為一矯健的蟠龍,龍身盤曲首尾相接。1948年澗磁村法興寺遺址曾出土過這種印花云龍絞盤10件其中6件流散到國外,其余4件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流散到國外的一件底部劃刻有“尚食局”3字銘文從中可知這類器物是北宋宮廷里的專用品。北宋晚期,絲織品上盛行嬰戲紋,定窯印花器中也有嬰戲紋。窯讓出土標本和傳世品中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和嬰戲蓮塘趕鴨紋等。其中嬰戲三果紋比較少見,三嬰三果間隔排列,纏枝布局。三果為桃、石榴與批把,三嬰姿態不同,雙手均搖樹枝,一騎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體肌肉豐滿可愛;此種紋飾布局其他瓷窯未見。 至于在燒造技術方面,在北宋中期由于產品的需求量大增,當時的窯工們為了增加窯的燒成量,以節省燃料,開始使用覆燒法。覆燒是末代定窯瓷器的裝燒方法之一,是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因此稱為覆燒。這種燒法對北方及江南地區青白瓷窯有很大影響。事實上,在使用覆燒法之前,盤碗都用普通匣缽裝燒,即一件匣缽只裝燒一件器物,用覆燒法之后,改用墊圈組合的匣缽取代普通匣缽,每一墊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缽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樣的窯爐,耗費同樣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產量,因而覆燒方法得到普遍推廣。但是由于使用覆燒法,也使得器口不能施袖,而出現口部無釉的缺點。 根據定窯在宋代發展的編年研究,北宋初期定窯就生產有直口碗、敞口碗、蓋碗、葵瓣碗、笠式碗等大宗日用產品。其中“直口碗”因直口而名。有大、小兩種規格,小的又被稱為“瓷甌”或“小盅”?;蚱降?,或圈足,造型變化不大,均為斜直芒口,寬矮器型。北宋晚期產品,一般以潔白溫潤,略含米黃色的釉色取勝,少有刻印花紋飾,支圈覆燒,口沿無釉。 宋人葉寘《坦齋筆衡》記:“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窯器,”說明定窯曾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瓷。發展至元代,元人劉祁在《歸潛志》中仍發出“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贊語。猶如上述之直口小碗,雖為盈握之小碗、小盅、小甌,但從燒制工藝上看,定窯的優秀匠師,在選料、用料、加工等工序上,都極為嚴格縝密,一收一放,一絲不差,精心制作,瓷藝精湛,使之“小中見大”,“小器大樣”,確實具有官府燒制,宮廷用瓷的大家風范。 從閩北考古出土物中,能確定為宋代定窯器(北定)的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只見有少數小碗、小杯、小甌、小盅之類。大多數出土的宋代白瓷器,是受定窯影響和屬于定窯系的其它窯口白瓷產品。主要有:山西的平定、孟縣、陽城、介休、霍縣窯;四川的彭縣窯;江西的吉安窯和景德鎮窯。 北宋定窯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淚痕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于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并無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采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筆者曾見過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絲刷痕 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煽匆娂毭苋缰窠z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征。 3.底足 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于覆燒的發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采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為鑒定之關鍵。 另外,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墻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4.變形 定窯器物,尤其是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發現這一特點。 就目前在市場上所見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淚痕現象已可做到,竹絲刷痕亦不難實現,至于器物的變形非人力而可強為,而取決于燒造時的火候、窯位、氣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跡?,F在只有一點還難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夠的重視,仍可作為鑒定的一個標準。 宋定窯白瓷鑒定:胎質堅實,釉面有淚痕釉,釉中有竹絲刷紋,為鑒定要點,釉色白中微閃黃色為典型特征。當代新仿品,胎質過于細膩,釉面可見淚痕及竹絲刷紋,釉色多閃青白,刻劃紋呆板,凹凸生硬。沒做舊之器有賊光,做舊釉面呆澀,刻有“官”字銘器,多太精細,無古樸之氣。 可惜,北宋汝窯瓷進宮廷后,原宋宮廷“寵器”定窯白瓷被棄,原因定窯白瓷器口有芒,汝窯天青釉更完美。

作者寄語:

《第四章 白瓷》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

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

影音先锋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欧美精品18Ⅴideosex性欧美|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无码|萝li精品资源破解资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