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K小說網 >> 出版>> 文化社科 >> 風雅中華——漫談陶瓷文化 [書號3010310]

第五章 陶瓷的發展

《風雅中華——漫談陶瓷文化》 北京中文在線數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著, 本章共4252字, 更新于: 2019-07-12 18:30

1.景德鎮的制瓷歷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后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后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臺樓閣,下詔令要這里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后,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2.“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影青瓷)這時更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于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趙恒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后,這里就叫"景德鎮",名稱延用至今,到現在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這件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系》中說得很清楚。 3.五代十國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說,唐朝之前的景瓷生產情況還只限于文字記載,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充足的瓷器實物證明了。本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市區的黃泥頭、白虎灣、勝梅亭、盈田等地發現了很多的五代窯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碎片確切地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為多。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稱為"蟹殼青"的青釉,近似越窯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唐末,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準,瓷質超過越窯,冠于當世。 4.宋瓷有突破性進展 公元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由于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宋室南遷之后,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的《陶記》稱,當時的景德鎮有窯300余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勝景。祖籍今樂平市的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齋隋筆》中就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的記載。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潔白細膩,體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顯光,所以有"瓊玖"、"饒玉"的美稱。在品種方面,有日用瓷、化裝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紋生動清晰,質量很高。 5.元代景瓷的生產創新 元代統治中國時間并不長,但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卻是一個創新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景瓷生產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創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釉色裝飾貧乏,因此青花瓷的燒制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很高水平。 與青花同時,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下呈現紅色,燒制難度較大。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霽青釉等新品種,使景德鎮瓷器裝飾豐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產的另一創新是在工藝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過去,瓷土原料配方單一,可塑性低,變形率高。元時,在景德鎮東北部高岑村的山上發現了新瓷土,將這種瓷土與過去的瓷土配合,變一元配方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瓷器燒成中的變型率,使瓷器質量有顯著提高,并且為制造大型器創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這種瓷土統稱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庭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為皇家燒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機構樞密院所管,許多瓷器上標有"樞府"兩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稱為卵白釉樞府器。這種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質量又有很大提高。 6.明代的瓷器 明代是景德鎮瓷業生產飛快發展時期,而且成為全國制瓷行業的中心,不論數量,質量和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就裝飾而言,除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并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問世,發展勢頭很快?!吨袊沾墒贰肪驮赋觯?quot;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品種上,明瓷異彩紛呈,這個時期又創制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畫,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 明代景德鎮建立了官窯,所以這時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分成官窯和民窯兩種,官窯為皇家制造宮廷用瓷;民窯的粗瓷供應廣大群眾,細瓷則供中上層地主富商所用,同時運銷國外。商祚繁盛,甚至現"官民競市"的局面。制瓷人員多達10萬多人。 7.清朝——景瓷的鼎盛時期 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有更快的發展。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且品種多,銷路也很廣。明時的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上就寫道: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的官員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譚》中也說:"在另一段記述中則顯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說,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斗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制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燒煉中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爛絢麗的"窯變"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缸豆紅最為著名。 8.景德鎮的黃金時代 景德鎮瓷器外銷始于宋代,至元、明、清延續,但各朝外銷的品種和地點卻不盡相同。宋代主要是青白瓷,多銷往東南亞地區。隨著南宋王朝海外貿易的發展,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地區逐漸開始設窯仿燒青白瓷,直接銷往國外,使景德鎮青白瓷外銷受到一定的沖擊。但這種競爭的局面使宋代青白瓷頗為發展,以致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白瓷窯系。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個省43個縣發現有南宋時燒造青白瓷的窯址,有些精品甚至與景德鎮窯的出品難分仲伯。 元代外銷瓷主要是青花瓷和釉里紅瓷。在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地均出土有這兩類瓷器,但品質卻無法與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相比。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青花瓷器不是外銷瓷,而是為元朝皇帝特制的賞賜瓷,故其做工精致,畫工精細。 明清兩朝景德鎮瓷器外銷量很大,并出現兩個高潮:一是明嘉靖、萬歷時期,二是清康、雍、乾階段。 明初鄭和下西洋,曾帶去了不少景德鎮瓷器,分贈沿途各地,它們至今仍藏于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黃信、鞏珍3人歸國后,各著《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蕃國志》,記述沿途所見所聞,以及中國瓷器外銷的狀況。如《瀛涯勝覽》提到爪哇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星槎勝覽》中則提到瓷器貿易的地方有20幾個國家和地區;《西洋蕃國志》也提到占城、爪哇、錫蘭等地人們對中國青花瓷的喜愛。而當時中國只有景德鎮生產青花瓷器。故文獻中記載的在海外頗受歡迎的瓷器,理當是景德鎮民窯產品。 但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應該在明晚期。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海峽后,隨即開拓東南亞市場及與中國的貿易,加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海上走私貿易的頻繁,刺激了景德鎮瓷器的大量外銷。中國瓷器最早進入歐洲是于16世紀率先到達葡萄牙,而第一艘葡萄牙的商船經好望角到達中國的廣州是在1513年。 之后,英國、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海上霸權,肆意搶掠貿易商船,其中有不少即是開往歐洲的裝滿中國瓷器的商船。1623—1636年,荷蘭海盜搶掠西班牙、葡萄牙商船達55艘之多。 1625年,荷蘭占領臺灣,取代葡萄牙人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海上貿易戰爭對景德鎮瓷器的外銷應該有一定影響,但荷蘭人隨即成為景德鎮瓷器的最大買主。在明崇禎九年、十年、十二年(1636、1637、1639年),曾分別購買景德鎮優質外銷瓷數十萬件之多。歐洲現今傳世的部分有紀年的1650—1660年景德鎮外銷瓷,即是荷蘭人以臺灣為基地,通過走私集團向景德鎮定制的。據粗略統計,僅17世紀上半葉,就大約有300萬件中國瓷器到達歐洲。

作者寄語:

《第五章 陶瓷的發展》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

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

影音先锋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欧美精品18Ⅴideosex性欧美|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无码|萝li精品资源破解资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