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瓷概述 所謂青瓷,其釉是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的高溫石灰釉,這種釉含2%的三氧化二鐵,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時呈青色或青綠色,故稱青瓷。 青瓷是中國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種,可以說青瓷的起源就是中國瓷器的起源。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勤勞聰慧的商代先民就燒制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東漢晚期,長江下游地區的古越國人(今浙江東北部地區)燒造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兩漢及以前的青瓷被稱為早期青瓷,這一時期青瓷的總體特點是原料處理和坯泥煉制還比較粗糙,釉色不穩,工藝簡單。六朝時期是中國青瓷燒造的蓬勃發展時期,這時的青瓷燒造地域已擴大到江、浙、閩、贛、湘、鄂等省。各地瓷窯燒制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青瓷產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講述型經管圖書的特點是:作品的內容大多相對獨立,各篇章間的內容彼此聯系較弱,因此可以采用圖書摘編和改編為主的方式進行。 2.六朝青瓷特征 六朝青瓷的器形豐富,常見的器形有盤口壺、虎子、魂瓶、香熏、水盂、唾壺、雞首壺、燭臺、青瓷羊形器、燈、硯、尊類等。 六朝青瓷是我國瓷器中的瑰寶,在我國瓷器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胎質堅致、造型典雅、釉色清純,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與藝術內蘊,因此,每件完整而精致的六朝青瓷器,其拍賣估價在10多年前就達30萬港元以上,有的甚至高達百萬元之巨。高品味的六朝青瓷器一向被海內外收藏家所珍視和追尋。 六朝是指吳、東晉、宋、齊、梁、陳這6個先后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朝代。這一時期是中國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屬南朝政權,之所以稱六朝青瓷,是因為這一時期大部分燒造青瓷的窯場都在六朝統治下的南方,但這一時期里,中國北方也有青瓷燒造,因此,六朝青瓷泛指三國、兩晉、南北朝這300多年歷史時期的青瓷。 六朝青瓷的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鐵為主要呈色劑,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東晉青瓷胎骨堅實、釉色勻凈,以淡青色為主。西晉使用化妝土成功,外觀更為飽滿柔潤。東晉青瓷的生產趨向普及,而且在質量上有明顯提高。南朝青瓷胎骨致密,呈灰色,通體施釉勻凈透明,多為淡青或淡綠,有的泛黃。北方青瓷于北魏晚期開始燒制,胎呈灰白色,釉色深淺不一,多為青褐、青黃色。 六朝青瓷的產地以南方為主,集中于長江以南地區,其中以浙江的越窯為中心,另外還有均山窯、甌窯、婺州窯等著名的青瓷窯場。越窯施六朝青瓷的最主要產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燒制工藝最高成就的瓷窯。越窯主要分布在浙江紹興、上虞、余姚、寧波一帶,這一地區歷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時為越國,唐代設越州。這里的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到六朝時得到了迅速發展,是我國最先形成的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廣闊、產品風格相近的瓷窯體系?!霸礁G”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碗,越州上越瓷類玉越瓷類冰越瓷青青則益茶。越窯青瓷基本上拜托了陶器與早期青瓷器的工藝傳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輪制技術有所提高外,還采用了拍、印、鏤、雕、堆和模制等,燒造了眾多新穎的品種,使瓷器滲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東吳時,越窯青瓷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有的胎較疏松而呈淡黃色,釉以淡青為主,間或有青黃釉、黃釉。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牢固,紋飾有弦紋、水波紋等,晚期出現斜方格網紋,在一些器物上堆塑人物,神佛像,飛鳥走獸等。西晉時,瓷窯激增,青瓷的產量和質量均明顯提高,青瓷的胎質比以前加厚,胎色變深,呈灰色、深灰色,釉呈青灰色,釉層厚而均勻。這一時期是青瓷花式品種最多的時期,除日常用具層出不窮外,明器也大大增加。紋飾有弦紋、斜方格網紋、連珠紋,還有忍冬、飛禽走獸組成的花紋帶。東晉時期,青瓷生產出現了普及的趨勢,但器物的造型逐漸趨向簡樸,裝飾大為減少,明器也極少見,紋飾以弦紋為主,水波紋減少。 3.西晉青瓷 西晉晚期出現的褐色點彩裝飾也廣泛流行。另外還出現了受佛教藝術影響的蓮瓣紋。瓷胎色偏淺,釉色略偏黃。南朝時,越窯的燒造擴大到浙西北的吳興,浙東的余姚、奉化、臨海等地。這一時期的產品仍采用前期的制瓷工藝,多數胎壁致密,呈灰色,通體施青釉。少數胎質較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黃或黃釉。南朝早期褐色點彩仍流行,但比東晉時小而密,刻畫蓮瓣紋很流行。甌窯窯址位于浙江溫州地區。甌窯早在西漢就生產青瓷,但影響較小。六朝時,甌窯開始大規模生產青瓷,但生產規模遠不如越窯。均山窯址在江蘇宜興縣,1959年被發現,又稱“南山窯”,因離均山村不遠,故定名為“均山窯”。婺州窯在浙江省中部金華地區。早在新石器晚期,金華地區先民就在丘陵地帶建造窯爐,利用當地瓷土和石灰釉制作陶器。商代開始燒造原始青瓷,真正大規模燒造青瓷是在東漢至東吳時期。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窯址還有德清窯、岳州窯、洪州窯。六朝時期的青瓷產地除南方以外,在東魏晚期,中國北方也燒制了青瓷,目前在山東淄博發現了北朝青瓷窯址,另外在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等地的一些北朝墓中,也出土了一批北方生產的青瓷器。北方青瓷的器形種類不及南方多,主要有罐、缸、大尊、豆、碗、托杯等,絕大部分為實用器,風格顯得飽滿粗壯,渾厚質樸,與南方瓷器風格迥然不同。其胎骨一般灰白色、灰色居多,燒造火候普遍較高,胎質純凈而無氣孔。少數火候稍低,胎內有黑點及氣孔,釉色有青褐色、青黃色、灰綠色等,主要紋飾有蓮瓣紋、寶相花紋,連珠人面紋等,刻畫蓮瓣、鴨子等。 4.六朝青瓷的窯系 六朝的青瓷產地,主要以浙江地區為中心。浙江的上虞、永嘉、蕭山、余姚、紹興、臨海、麗水、德清等地,都有六朝窯址發現。浙江的瓷窯大體上可分為四個系統,即曹娥江地區的越窯,東部甌(ōu)江地區的甌窯,西部金、衢(qú)地區的婺(wù)窯,北部東苕(sháo)溪地區的德清窯。 在北方,瓷窯雖發現不多,但墓葬出土的瓷器卻不斷增加,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可能有燒制這些瓷器的瓷窯。從瓷器的造型、胎質、釉色等來看,北方與南方青瓷有著較大的區別。例如,北方瓷厚重,南方瓷輕巧;北方瓷含氧化鋁、氧化鈦較多,南方瓷含氧化鐵較多;北方瓷青中泛黃,南方瓷釉色青翠等等。 在南方,越窯是六朝青瓷中成就最為突出的。越窯系統包括上虞、蕭山、余姚、紹興等地,古代稱為會稽窯。 鑒別六朝青瓷的要點必須從青瓷的胎、釉、工藝等方面入手。一般來說,胎質細膩、堅致、瓷化程度高,而且分量較輕,胎壁較薄者為真品,反之則為贗品。真品六朝青瓷施釉均勻,釉層較薄,釉色青中帶黃,帶有剝釉現象,吳和東晉時期的青瓷施滿釉,西晉和南朝施半釉,贗品六朝青瓷則施釉厚而不勻,有堆釉現象,且有較強的玻璃光。從工藝來看,真品六朝青瓷由圓器拉坯而成,手法嫻熟,胎壁薄厚均勻,底足常見拋物線形的線割痕跡,造型優美端莊秀麗,而且常有堆貼圖案或者捏塑裝飾,而贗品瓷器則拉坯手法生硬,胎壁不均勻,底足無線割痕跡,造型呆板,無神無采。掌握了這些要點,鑒定六朝青瓷就相對容易了。 5.北朝和隋代的青瓷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于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北方瓷器生產雖晚于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后,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并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 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時期陶瓷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隋朝在陶瓷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青瓷的生產出現了南北合融為一體的嶄新局面,既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燒瓷技術與青瓷的造型,又有所提高并創造出許多新的器形。 隋代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壺、罐、瓶、碗、高足盤等。壺有帶流與無流兩種,帶流者以雞頭作流,無流者都系盤口。雞頭壺由兩晉到唐沿用的時間很長,其造型為洗口,肩部貼附雙系,以雞頭作流為其主要特征。盤口壺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為盤口,有頸,系貼附在肩上。習慣上稱為“雞頭壺”與“盤口壺”。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見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種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圓形,腹中部凸起弦紋一道,肩上貼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稱之為“四系罐”。四系罐在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南方較為常見的罐為罐身瘦長,口直而大,無頸,豐肩,瘦足而微外撇。肩部貼附六系、八系,一般稱其為“六系罐”或“八系罐”。瓶由北朝時期的洗口瓶演變而來,盤口,頸細長,腹徑闊大略呈橢圓形。高足盤的基本特征是盤淺式,口沿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圈線紋,沿線紋留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支燒痕跡,下承以空心叭高足。高足盤常與四系罐一起出土,也是隋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碗有兩種形制:一種深形口微斂,碗壁弧圓,小平底足;另一種侈口深形,碗壁直斜,底部較為豐滿,小平底足。前者具南朝特征,后者多見于隋代青瓷之中。 隋代青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因產地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釉為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者也為數不少。青瓷一般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釉色不夠穩定,說明當時的窯爐結構以及在掌握還原焰的技術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現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從大量隋瓷上的燒痕以及各窯所使用的窯具上看,均屬疊燒,盡管筒形匣缽的出現使裝窯技術上有了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疊燒階段。多數器物的胎胚在窯內直接接觸火焰,受到煙火熏染,在不同程度上還粘上許多渣滓?;瘖y土的普遍運用是隋代制瓷工藝上的一大進步,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彌補胎體表面粗糙之弊,同時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潤美觀。 隋代青瓷上的花紋多種多樣,除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蓮花瓣紋外,多采用朵花、卷葉紋樣,并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組成不同的圖案。一般是在瓶、罐之類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卷葉紋排列成帶狀紋樣,有的在盤類器物的中心部位,用這些題材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飾。隋瓷紋飾題材比較單調,由于匠師們運用多變的構圖方法,使圖案不僅無單調之感,反而顯得整齊端巧,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三類,以印花最為普遍。印花大都為朵花,印花模為圓戳式,刻劃花也很流行,貼花較為少見。各種裝飾方法配合使用,組成各種各樣的花紋裝飾及圓形圖案,是隋瓷裝飾藝術的重要特征。 隋代北方青瓷窯口有河北賈壁村窯,河南安陽窯、鞏縣窯,安徽淮南窯等,它們的胎釉特點是胎骨厚重,胎土經過淘洗,胎色多為灰白色,其中淮南窯瓷胎較粗;釉的玻璃質較強,透光度好,釉面常有紋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現象,釉色青綠或微閃黃。南方生產青瓷的窯口除浙江窯場外,還有湖南湘陰窯和四川邛崍窯等。湘陰窯的釉也是玻璃質很強,除青釉外,還有黃釉、褐釉、醬釉等不同顏色,有些積釉處還出現翠藍色或紫色窯變;四川邛崍窯產品地方特色明顯,胎土色重,多為紫紅色,常在瓷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層較薄,透明度不好。 隋代青瓷突出的特點表現有三: 一、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廣泛吸收其他工藝品的優點和藝術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裝飾更加豐富多彩。常見的器物有碗、盤、杯、缽、盂、壺、壇、盆、缸、盒、枕、爐、博山爐、燭臺、唾盂、硯臺、水盂、腰鼓、棋盤等。此外還有俑類、獸座、憑幾、凳、框等模型,以及青瓷權。 二、隋代青瓷的胎體很堅硬,灰青,顏色比較淺,有的成灰白色。由于工藝水平的提高,南北朝時期青瓷胎體中含粗大沙粒的現象已經減少很多,變得相對細一些。胎體中起泡、窯裂、歪扭變形的現象基本看不到。釉質有的泛灰,有的泛黃,比較凝厚,有流釉現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妝土,有的不上化妝土,施釉注意蓋口、頸、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蠟淚。底的邊棱有的用刀輕國削一下。較原始青瓷,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上的縮釉及麻癩現象減少。四系罐、盤口四系尊一類器物頸肩交接的積釉地方出現美麗的乳濁釉塊斑。 三、隋代青瓷的裝飾技法主要刻花、劃花、捏塑和印花?;y有圖案類、花卉類和動物類。圖案類有弦紋、繩紋、瓦溝紋、席紋、篦紋、聯珠紋、直線方塊紋、雙圈紋、云頭紋等?;ɑ茴愑腥潭?、蓮瓣、葵瓣、梅花、寶相花、團花、菊花等。動物類有龍、鳳、蟋螭等。捏塑的動物有龍頭、雞頭等。隋代青瓷表現時代特點很明顯。南北朝時,北方瓷窯體系剛剛建立,作品造型風格雄放獷達,南方青瓷胎體較薄,比較精巧細致。到隋代工藝融鑄南北,既有北方剛勁粗獷的風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點,而且很講究線型的陽剛之氣。各個地方區域性窯系的特點表現不明顯 6.越窯系青瓷 所謂青瓷,指的是高溫顏色品種之一,其坯料和油料均含有較高的鐵的成分,然后經過1200攝氏度以上高溫焙燒,使瓷器表面掛釉有一層锃亮的青光。在唐及五代燒造青瓷的名窯,應首推越窯,因窯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寧波等地古時屬越州管轄、故名,后來便把浙江稱為青瓷的故鄉。當時越窯燒造的青瓷,獨步南天,冠之為“南青”,譽為“瓷器中的貴族”。唐人陸羽在《茶經》中云:“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闭f明他把越窯青瓷比為鶴立雞群推置首位。至五代越窯燒造技術日臻完善,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還燒造出一種秘色青瓷,更是被寵于廟堂之上,受到世人的青睞。北宋趙令田寺這樣寫道:“今之秘色瓷,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造的貢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 唐代詩人云,“舒鐵如釜之鼎,越泥似玉之甌”、“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卑言礁G秘色青瓷瓷胎瓷質形容為玉,青釉如千峰翠色?,F代瓷器專家陳萬里也在他的《中國青瓷史略》一書中寫道:“越窯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湖綠色”,把越窯青瓷的特色活脫脫勾畫了出來。 越窯青瓷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劃花、印花、堆塑、褐彩、鏤雕等。其中,刻花、劃花最為常見,變化脈絡清晰,伴隨著越窯的整個發展過程?;y有植物紋、動物紋、昆蟲紋、人物紋、幾何形紋等,形式多樣,構圖美觀。上林湖后段二、三期是越窯初創時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層薄而無光澤感,已出現刻花。到了四期,刻劃兼施的花紋明顯增多,刻花、劃花少見?;y以荷花為主,還有荷葉紋、魚荷紋等。荷花有二葉荷花、四葉荷花,形狀各異,豐富多彩;荷葉紋也有二葉、四葉紋。這類荷花、荷葉紋成為當時比較流行的紋飾。 它具有四個特點,其一是刻與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線條富有變化,具有層次感;其二是從刻劃線條的交錯現象來看,是先劃后刻,即先在坯體上劃出紋樣,然后再緊挨紋樣的輪廓外側刻出一道粗線條;其三是花紋布滿整個碗、盤、盆的內壁,往往在內底刻劃盛開的荷花,周壁刻劃荷葉;其四是在碗、盤、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較淺,曲下外壁劃粗棱線,此種裝飾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 五期時,刻劃兼施的花紋幾乎不見,而盛行劃花。雖然器物仍以素面為主,但劃花占有一定的比例,明顯比前期增多?;y仍以荷花、荷葉紋為主,有二葉荷花、四葉荷花、荷葉、荷花飛鳥紋等?;y各異,構圖注重對稱,線條挺拔健壯,自由奔放?;y主要裝飾在碗、盤的內底、盒蓋面上。這些荷花紋的形狀基本上保持著前期的特征,但花紋的布局,從碗內壁通體縮小到內底;荷葉由大變小,呈不規則三角形狀。碗、盤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劃棱線的裝飾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較前期深,演變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開的荷花。 到七期,器表裝飾仍以素面為主。劃花在繼承晚唐風格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細線花,紋樣在龍紋、交枝四荷紋、交枝四花紋、纏枝紋、朵花紋、波浪紋等??袒ㄈ员容^少見,花紋有仰覆重蓮瓣、龍紋等。至八期,劃花是最盛行的一種裝飾。線條纖細、流暢、繁密,構圖講究對稱,布局圓滿,這成為劃花的重要特征。在裝飾紋樣題材中,以植物花紋最多見,動物紋亦大量出現,人物故事比較少見。植物類的花紋有四纏枝花、四交枝花、二纏枝朵花、二纏枝菊花、荷花、四荷花、纏枝荷花、纏枝團花、波浪紋等;動物紋有對鳴鸚鵡紋、鸚鵡銜枝紋、云鶴紋、雙鳳紋、飛鳥二纏枝朵花、飛鳥四纏枝朵花、龜伏荷葉紋、鴛鴦戲荷紋、龍紋、雙蝶紋、飛紋、飛鳥二纏枝朵花、飛鳥四纏枝朵花、龜伏荷葉紋、鴛鴦戲荷紋、龍紋、雙蝶紋、飛雁紋;人物故事類的有人物宴樂圖等??虅澔ㄒ舱加幸欢ǖ谋壤?,花紋有蓮瓣紋、牡丹花、開光牡丹花、龍紋、摩羯紋、雙鳳牡丹紋、波濤紋等。 其中有許多蓮瓣紋往往先用細線劃好圖案,然后在花瓣輪廓線外側用斜刀刻出深淺的粗線條,使整個圖案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九期時,劃花、刻劃花明顯減少,刻花增多,但所裝飾的紋樣簡單、草率、呆板。雖有少量比較精細的制品,但遠不及上期制品那樣精致。此期的紋樣有朵花、雙線朵花、二纏枝朵花、四纏枝花、菊花、荷花、荷葉、蓮瓣紋、牡丹花、雙蝶紋、鸚鵡紋、摩羯紋、人物紋等。雙線紋是新出現紋飾,常見于碗、盤的內壁和壺、罐的外壁。 考古資料表明,銀錠湖低嶺頭、開刀山一帶的南宋時期瓷業遺存中,存在著二種制品類型。一種制品與越窯晚期風格相近,但就總體面貌而言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另一種產品與北方汝官窯制品頗為接近,稱之“官窯型”制品。有學者把這二種制品類型共存的瓷業遺存,命名為“低嶺頭類型”。低嶺頭類型遺存的內涵特征,即“后越窯”的內涵所在。 “秘色瓷”為上林湖窯場所創制。對于它的研究,首先必須界定其涵義?!懊厣敝~,最早見于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五代時,徐夤又作《貢余秘色茶盞》詩,自宋代以來,“秘色”之名在文獻中屢見不鮮,如趙令畤《侯鯖錄》、曾慥的《高齋漫錄》、周煇的《清波雜志》、葉寘的《坦齋筆衡》、顧文薦的《負暄雜錄》、趙彥衛的《云麓漫鈔》以及清人藍浦的《景德鎮陶錄》等文獻中都有記載。從上述文獻記載可以歸納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秘色瓷始于吳越錢氏,“臣庶不得用”,把“秘色瓷”理解為“神秘”之秘。 (2)認為“秘色”專指青色,故有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明代始絕的說法。 (3)把“秘色瓷”作為越窯一個時期的代稱,故有“縹瓷——秘色——粉青”三大歷史階段劃分之說。 越窯青瓷從北宋晚期衰落,終于在南宋時期停燒,究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進行粗辟的論述。我們認為越窯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幾下幾個方面: (1)吳越歸宋后,由原來的特貢轉變成土貢,無需大量進貢秘色瓷,貢瓷的數量銳減。宮廷用瓷舍遠取近,汝窯、定窯、鈞窯產品大量進入宮廷,取代了越窯秘色瓷的地位,使越窯的瓷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 (2)北方青瓷在燒造工藝技術方面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對傳統高鈣石灰釉配制方法的改革,成功地創制出具有良好的高溫粘度的石灰堿釉,把中國青瓷的發展推到了一新的境界,出現了青瓷生產的另一個高峰,占領了越窯的原有市場。 (3)越窯的衰落與本地區農業生產的高度繁榮,燃料匱乏密切相關。 (4)考豐調查資料表明,北宋晚期,上林湖地區瓷窯址數量急劇減少,僅有10余處窯址;制作粗糙,器表不光潔,特別是圈足不規整,足底往往留下了“雞心”形狀;胎泥的淘洗和練泥不如前期嚴格,胎質不如前期細密,氣孔明顯增多,多數釉色呈灰暗,無光澤感;器表裝飾只見寥寥刻劃數筆,趨于草率;多數制品為明火疊燒,大量倒塌,變形粘釉,廢品率高。制瓷工藝衰退,產品質量普遍低劣,失去了與其他名窯競爭的能力。 越窯燒造的青瓷究竟具有哪些特點?1、釉呈青色、或泛淡黃色,呈玻璃質感,瑩潤碧翠,勻凈柔和;2、胎質細膩堅硬,胎色灰白稍帶淡黃;3、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盞、壺、碟、盂、盤、罐等;4、多素面而很少紋飾,質樸無華。另外燒造方法,多用松柴燒制,由于火力軟而火焰長,燒制中窯內充滿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時,受到還原作用。 由于越窯青瓷民間流傳極少,故現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說是鳳毛麟角,價值連城。 越窯青瓷的功用與造型設計 一、越窯青瓷產品的功用設計 1.飲食器產品的功用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文明源于飲食。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將起初僅僅是為了果腹活命的飲食活動不斷地挪向更高層次的物質生活甚至精神生活,因此,這種飲食活動便成了人類邁向文明世界的通衢。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就把飲食之道稱為人類的最高文化。飲食器皿從材質而言,有木、竹、陶、石、角、瓷、象牙、玉、水晶、瑪瑙、金、銀、銅、鐵、錫、漆、皮革等;以功能來說,分食具、酒具、茶具三大類。其中歷史最久并最為普及的品種是陶瓷,直至今日我們現代人也仍在廣泛應用它。而青瓷飲食器皿則又是這一品種中頗為嬌妍的花朵。 在青瓷飲食器皿中,食具的種類常見的有碗、缽、盤、碟等。這類器物講究實用,造型簡樸,通常為各窯的主要產品。用于貯藏食物的罐、壇等亦應收入此類。這些飲食器具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又可作為祭器。 與青瓷食具相比,青瓷酒具的種類和造型要豐富得多,一般可以將其分為貯酒器、盛酒器和飲酒器三類。飲酒器在漢至東晉以羽觴為多見,均作橢圓形,兩側有耳。與此同時,碗也是一種常用的飲酒具。唐代以后,飲酒具的造型日益豐富。有一些器物仿金銀器型,如唐代越窯的橢圓形杯,過去稱為“海棠杯”。貯酒器,東漢時以瓿、鐘等器物為主,三國以后,鐘被形體較大的罌所取代,不過,罌還常常兼作他用。盛酒器,東漢至西晉主要有酒樽和溫酒樽二種,這二種盛酒器與羽觴配套使用。東晉開始,用于注酒的雞首壺流行于各地。各地燒制的青瓷注子造型奇特,如:浙江上虞出土的一件五代越窯青瓷注子,整體做成鴛鴦形,背上開口,喙作注子的嘴,制作十分精細。鴛鴦歷來被視作夫妻恩愛的象征。此器的容量達半升,它與同期的越窯青瓷小杯為配套的酒具,用于夫妻月下對酌,則可增添無窮的情趣。 茶文化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酒文化不同的是:酒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源頭,而茶文化的發祥地只在中國。飲茶作為一種習俗躋身于飲食文化殿堂的時間比飲酒晚得多,而它傳播發展的勢頭卻比酒文化更為迅猛。到了唐代,飲茶風不僅遍及北方,而且還吹向海外。從這時候起,各種專用于飲茶的青瓷器皿便大量出現了。唐以前,飲茶的器具主要是碗,唐、五代時期,飲茶器具除了不同造型的碗外,還有盞、茶托和甌等?!恫杞洝吩疲骸爱T,越州上,口辰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2.文房用具產品的功用設計 青瓷產品除了上述的飲食器皿以外,較為常見的還有文房用具,如:水丞、鎮紙、硯滴等。也許是因文人雅士皆神往自然、喜好恬靜之故,所以凝聚著自然之色的青瓷文具成了歷代文房瓷器中的佼佼者。 青瓷文具較為常見的為硯、筆筒、水丞、鎮紙和硯滴五類,而這五類中又以青瓷硯滴最能體現古代窯工們煞費苦心的設計意圖。 三國時的青瓷硯滴,往往做成兔形。浙江上虞出土的兩件青瓷兔形硯滴,一件兔作站立狀,另一件兔作臥伏狀。硯滴的背部有進水管,兔嘴有出水的小孔,兔前腿捧缽。從造型上看,它形成了兔子捧缽飲水之貌;從功能上講,它便于將水滴入硯內而避免灑出硯外。三國兩晉時期,越窯還燒出龜形硯滴。顯然,這種龜代表著一種神物,它含有吉祥長壽之意。唐代,越窯的硯滴多為葫蘆形狀,長沙窯的硯滴大多做成小雞、小鳥形,玲瓏可愛。 當然,從瓷器創燒成功的那個時候起,越窯青瓷產品中除飲食器、文房用具外,常見的品種還有青瓷洗、青瓷唾壺、青瓷熏爐、青瓷虎子、青瓷香爐、青瓷粉合、青瓷燈、青瓷凈瓶、青瓷枕等各類產品。 二、越窯青瓷的造型設計 1.千恣百態的青瓷人物塑像 青瓷的人物塑像雖沒有秦始皇陵陶俑那樣的雄偉氣魄,也沒有唐三彩俑那般的華麗色彩,但它卻以小巧玲瓏的造型,變化萬千的儀態和豐富深遂的內涵而在古代雕塑藝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漢代以來,隨著西域胡人頻繁地入駐東南沿海地區,使得這一帶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自然也反映到制瓷業中,其中以胡人為題材的塑像便是直觀而生動的記證。 千恣百態的青瓷人物塑像多出現于青瓷佛寺罐和塔式罐上。三國西晉時期,塔式罐上的群體胡俑,造型尤其生動活潑,常見有雜耍、舞蹈、跪拜或佇立等情形。雜耍的胡俑多用捏塑法成型,姿態靈活多變,經常見到是拋丸、倒立等形象。浙江上虞出土的一件西晉青瓷佛寺罐上裝飾著一組舞蹈胡俑,他們的頭部用同一個范子印成,而身體其余部分則捏塑成各種姿態,他們中有的擊鼓,有的翩翩起舞,形象十分生動而和諧。浙江蕭山西晉墓出土的一對青瓷胡俑,男的手持刀和盾,女的懷抱嬰兒,這對充滿生活氣息的胡俑,猶如一幅妙手繪成的世俗風情畫,堪稱西晉青瓷塑像中的珍品。 2.妙趣橫生的動物造型 東漢以后,隨著社會的種種變革,意識形態也經歷了顯著的轉變,人們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反映在制瓷業中,則表現為動物造型的大量出現。這些動物造型在寫實的基礎上又被予以合理的藝術夸張,注重神情的刻畫和風韻的表現,其中虎、雞、羊、熊、獅、兔等為常見的造型。 虎,主要作為虎子的裝飾?;⒆舆@種器物東漢越窯等就已大量燒制,有青釉和黑釉等不同的品種。三國時,虎子的形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器身作蠶繭形,器口呈短筒狀,提梁不再做成辮形,這使藝術造型的美在舒展的線條和類虎非虎的藝術夸張中表現出來。到了西晉,虎子的提梁做成圓條形,器口的上方印有象征性的虎首紋,器身的二側刻劃飛翼,于是,虎子越來越遠離它的原型而出現一種瀟灑飄逸的藝術效果。 雞作為一種主要的家禽,它在古代有特殊的消災除兇作用。人們認為雞有驅百鬼、祛百病、辟邪惡的厭勝功能。因此,三國以后,雞的造型常在青瓷中出現,其中最多見的是酒壺上作嘴的雞首。浙江余姚出土的一件西晉青瓷雞首壺,壺把做成黃鼬形,黃鼬俗名“黃鼠狼”,它是雞的天敵。顯然,窯匠將雞和黃鼬組合在一起,所要表達的并不是雞的傳統象征含義,而是用幽默的造型藝術語言來闡釋一個淺顯而意味深長的道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此器上的黃鼬雖在捕雞,但它卻被提壺注酒者所擒,這一構思巧妙的裝飾,除了生動有趣外,還是對爭名逐利者的一種告誡。這無不體現了古代窯匠們的設計思維。 越窯青瓷所塑造的動物形象還有羊、龍、獅、熊、鴿、兔、鴛鴦、小鳥、蟾蜍等,這些圓雕動物制作細致,形貌傳神,其中浙江慈溪出土的蟾蜍硯滴、上虞出土的雙虎枕和鴛鴦注子為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它們令現代人不得不驚嘆古代窯匠們的設計能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總之,越窯青瓷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制作精美、瓷釉晶瑩锃亮、瓷質堅薄、富有一種質感,故當時有人以“類玉”“類冰”“千峰翠色”等來形容和稱贊它。至于如何鑒定它的真偽,主要應掌握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胎色灰白,色較深、質較粗、且堅硬,制作欠規整;二是釉色為灰青,青中閃黃、綠色等,晶瑩锃亮,圓潤,釉泡大而稀朗,時有流釉;三是器物的底足呈上斂下敞,作“入”字形;四是裝飾多以印花、刻花、劃花、貼花等線條細而有力,如“鐵線描體”,一般多素面。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1 永夜 作者: 江火香貓
科幻末世 1042417 字
永夜:浩劫余生,終見光明
2 ?;▌e沾邊,重生的我只想搞錢 作者: 十萬字
都市小說 789066 字
都重生了,還不好好搞錢?
3 我死后,姐姐們才開始愛我 作者: 木馬非馬
都市小說 80082 字
我死后,全家人才開始知道愛我,可我已經死了
4 上門狂婿 作者: 狼叔當道
都市小說 8171953 字
上門贅婿,受辱三年,期約一到,強者歸來!
5 武圣之上 作者: 任我獨行俠
玄幻奇幻 201339 字
這是個廢材靠著金手指,逆天改命的故事!
6 60年代:開局荒年,我帶著全村吃肉 作者: 妞妞騎牛
都市小說 415929 字
穿越60年代:開局荒年,我帶著全村吃肉
7 這位詩仙要退婚 作者: 人世幾春秋
歷史軍事 1194814 字
這位詩仙要退婚:文韜武略
8 玄幻:遇強則強,我的修為無上限 作者: 史上最帥作者
玄幻奇幻 1481875 字
獲得遇強則強系統,我直接啪啪給了天道兩個大嘴巴子
9 紅豆緣:炮灰也要長命百歲 作者: 翹褚
古代言情 271116 字
開局炮灰劇本怎么辦?不慌,茍著茍著就到大結局了
10 神龍訣之九龍劍訣 作者: 光環美男
仙俠武俠 1003350 字
江湖傳聞要是得到《神龍訣》,就可以稱霸武林!
《第三章 青瓷》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