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又稱黃婆,她是元代杰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 黃道婆生于上海烏泥徑鎮(現在的華徑鎮)的一個窮苦人家。那時候,她的家鄉便從閩廣地區傳來了棉花種植。到了黃道婆記事的時候,棉花種植已經普及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婦女學會了棉花紡織技術。黃道婆由于世道多難、家境貧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親人,孤苦無依,砍柴做飯、洗洗涮涮,拿針用線,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靈手巧,好學好問,肯動腦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計,她看了便能舉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門。本地有人經常穿著棉布衣褲鋤草犁田,鄰居會紡線的婦女,早就告訴黃道婆,那種棉線布厚實柔軟、經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用極為合適。黃道婆聽著總是十分注意, 沉思不語,而后,便抓緊向紡棉的成年人學習。起初,她不會干,彈棉絮,彈得不透不凈;卷棉條,卷得松緊不勻;紡棉紗,紡得粗一段、細一段??墒?,她毫不氣餒,堅持練習,爭取學會操作。 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困苦,黃道婆一個孤女尤為不易,便給一個有田地人家當了童養媳。黃道婆成年累月起五更、爬半夜,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四季當中,耕耘割藏,她都是和牛馬一起出歸。雖然年紀很輕,可她的勞動經驗相當豐富。豐富的經驗, 使她更加聰明。她每天被家里活累得筋疲力盡,也還是硬擠時間繼續練習紡織技術。沒多久,她便熟練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剝棉籽,敏捷利索;彈棉絮,蓬松干 凈;卷棉條,松緊適用;紡棉紗,又細又匆;織棉布,紋均邊直。 棉花會紡了,布會織了,好學好想的黃道婆又發現了問題:棉花去籽這樣用手指一個一個地剝,實在太慢;現在彈棉絮的小弓,才一尺半來長,還是線弦,須用手指 來撥動,弓身小,沒有勁,線弦容易斷,手指撥弦費力氣,以這樣落后的技術紡紗織布,怎么能供上那些干活人穿衣服的需要呢?有一天,她看到了從閩廣運來的棉布,色澤美觀,質地緊密,后來又看到海南島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產的匹幅長闊而潔白細密的“慢吉貝”、狹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貝”等,黃道婆有了這樣南游學藝的志向。 惡劣的時勢家情更催逼她加速動身,她的家鄉烏泥徑,是南宋統治集團重點搜刮地區兩浙西路屬地。這幾年,許多人貧苦至極,便拋家棄業,飄泊天涯,另尋活命地方。黃道婆的婆家沒有破產,但她卻還免不了挨打受罵、奪寢禁食,無法繼續存身,逃到了尼姑庵,得名黃道婆。 崖州的木棉和紡織技術強烈地吸引著黃道婆,她便海南落了腳。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術,她刻苦學習黎族語言,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虛心地拜他們為師。她研究黎族的紡棉工具,學習紡棉技術,廢寢忘食,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織棉工具,學成了他們的先進技術。但她還是深鉆細研,刻苦實踐,三十年如一日,終于成為一個技藝精湛的棉紡織家。 經過了改朝換代的戰亂,蒙古征服者已統一全國,實行一些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江南經濟開始好轉。聽說故鄉安定下來,黃道婆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織業的落后情形以及鄉親們的困苦生活,決心回家去。 她一心無掛,只抱著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顧晚年體力衰微與生活孤單,回到家鄉馬上投身于棉紡織業的傳藝、改良和創新活動。黃道婆找到工匠,按著海南的紡織機的樣子,對棉紡織工具與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制造了新的搟、彈、紡、織等工具,從而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這一整套技術的改革及成果的應用推廣,使松江一帶的棉紡織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成為江南棉織業中心。時有“淞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諺語。 黃道婆死后,鄉人懷念她,尊她為黃娘娘,建有“先棉黃道婆祠”。 簡評: “衣被天下”的松江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更蘊含著黃道婆這位棉紡織革新家的心血和精力,黃道婆的貢獻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穿”在人們心里的位置可能是僅次于“吃”。人們懷念她,是因為她的熱心,她的探索,給人們帶來了幸福
《40. 黃道婆衣被天下》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