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K小說網 >> 出版>> 文化社科 >> 傳中華美德 講成語典故-進取篇 [書號3010380]

39. 談遷不折不撓

《傳中華美德 講成語典故-進取篇》 北京中文在線數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著, 本章共1277字, 更新于: 2019-07-12 18:41

談遷(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以后改名為遷,字孺木,浙江海寧縣棗林人。他是明清之際一位著述謹嚴、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 談遷家境貧寒,但自幼就酷愛歷史,這種獨特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增無減,因此,在弱冠之年談遷就讀了大量的史書。他逐漸認識到不讀史就難曉古今沿革和興替,不讀史就不能很好地治國平天下;史貴真實,學用經世。他閱讀史書,勤奮不茍。談遷處在明朝腐朽沒落后金崛起的動蕩時期,明朝的官員們聲色犬馬、結黨營私;無視女真雄視中原、破國亡家近在旦夕的危機。耳聞目睹這一切,談遷深感自己手中的筆越來越沉重了,他決心終生不做官,用真實的筆觸寫下這時代的巨變,留給后人永世的借鑒。 談遷勤讀史書,并非徒留耳訟,炫耀人前以為博,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和心靈來重新審視歷史,力求心得。讀史過程中,談遷發現明朝的實錄中有好幾朝的實錄在內容上有失實、歪曲的現象,而且各家編年史中又多有訛舛疏陋、膚淺冗沓的弊病,于是,他決心親自動手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的明史。 談遷的編寫工作始于明朝天啟元年(1621),在饑寒交迫的環境中,用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初稿,以后陸續加以修訂,清順治二年(1645),他又續訂了明末崇禎、弘治兩朝的史事。為求真求善,談遷修訂增補初稿就花了長達二十六年的時間。 豈料兩年后,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意味著談遷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的初稿是找不回來了。談遷決心趁自己的腦子和手還好使,起筆重寫。又經過了五年時間,終于將《國榷》重新編成。這時談遷已62歲了,為了定稿,他竭力把那些因時間太久而印象模糊的事跡弄清楚,只身一人帶著僅有的一點銀兩攜書稿來到北京,去訪問那些明朝遺老、豪族、宦官,并親自到那些故址舊跡踏查。談遷已白發蒼蒼,兩眼昏花清苦的生活使他只能穿粗布衣衫,在那些達官貴人眼中,他只不過是個窮秀才,常常遭到冷遇??伤闹杏凶銟肥?,哪管世人的睥睨和奚落,談遷還是堅持完成了夙愿。他這樣偌大年紀,還走訪了“十三陵”,登上了香山,對那些古跡,反復考察,哪怕是一塊殘碑,一截斷垣也不放過。他就是這樣在北京呆了整整三年。離京后回家對書稿繼續進行修訂,直到自己滿意,才正式定稿。成書后的第二年,這位一生矢志為自己的著述事業而不懈奮斗的老人與世長辭了。 談遷編著《國榷》,主要根據列朝實錄和邸報,再廣求遺聞,參以諸家編年,所采諸家著述達百余種。他對實錄和諸家著述并不輕易相信,采取慎重態度,取材廣,選擇嚴,能擇善而從。這就為其編著工作增加了一層難度。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國榷》關于萬歷以后明朝以及后金史事的記載,多為他書所不傳,加之當時沒有刊行,沒有遭到清人篡改,所以史料價值較高, 為了著成這部史書,談遷從1621年動筆到1656年定稿,沒有絲毫懈怠,前后用了三十五年時間。他的一生是在窮困的環境中度過的,直到晚年,仍靠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他這種百折不撓、求索攻堅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受到了后人的景仰和稱道。 簡評: 偷書的賊是在是可恨,但談遷有不被厄運所打倒的信念,堅持不懈走向最初的理想。

作者寄語:

《39. 談遷不折不撓》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

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

影音先锋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欧美精品18Ⅴideosex性欧美|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无码|萝li精品资源破解资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