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雖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為言,況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當理者,中有所慊,動輒知畏,猶能避遠災禍,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之耳。 白話 人自己行為公平正直的,可以以此來事奉神,而不能依仗此來怠慢神??梢杂么藖韺Υ?,而不能依仗此來輕慢人。即使孔子也敬畏鬼神,事奉大夫,順從圣人,何況庶民百姓呢!自己行事沒有道理時,心中應有所畏懼,這樣才能躲避過災禍,保全自身。至于君子有時也會遇到一些災難,多半是他過于自負所引起的。 家訓史話 正直意味著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正直意味著有高度的名譽感;正直意味著具有道德并且遵從自己的良知;正直意味著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堅定不移;心地坦蕩,內在的平靜 。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為其所動,之后跟隨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后,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巨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子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于深山險谷之中。為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謖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責,上疏后主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百砼d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遍L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 諸葛亮生前,在給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敝T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古訓今鑒 人應正直而行,不為惡舉,顯得說服力不夠強大,但其道理是真理。一個人干了壞事,卻安然自得,無所畏忌、其影響之惡劣是無法估計的,所以必須要使他“中有所慊,動輒知畏”。我們平時說“問問自己的良心”,就是要他們自我覺醒,自己覺得慚愧。干了壞事卻以為掩了人家耳目,人不見不聞。這不過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罷了。豈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古訓與俗諺?
《6、公平正直不可恃》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