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英文:T-34 Medium Tank,俄文:T-34 ТАН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領導設計的中型坦克。
T-34坦克戰斗全重32噸,發動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00千米,裝備一門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都很突出的坦克。
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T-34系列坦克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裝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裝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
T-34坦克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后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2021年5月9日,俄羅斯紅場閱兵,在接受檢閱的地面裝備方隊中,打頭陣的依然是被譽為“傳奇坦克”的T-34坦克。
1924年5月6日,蘇聯國防工業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這是蘇聯國家坦克制造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T-34中型坦克是蘇聯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礎上改進發展的一代中型坦克,最早的型號裝有M1938/39(L-11)76.2毫米短管坦克炮,1940年9月開始在哈爾科夫坦克廠生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坦克又有許多改進,最重要的改進是用85毫米坦克炮替換了76.2毫米坦克炮,稱為T-34/85坦克,于1943年在3個坦克廠開始生產。
后期蘇聯還利用用T-34底盤制造坦克殲擊車,如著名的SU-85、SU-100和SU-122。
30年代的蘇聯有兩個坦克生產基地,一個位于列寧格勒,是由基洛夫工廠和紅十月工廠等組成的生產基地,負責生產T-28、T-35和T-26等坦克。
另一個是哈爾科夫機械廠,負責生產BT系列快速坦克。
蘇軍提出設計新坦克,指標為在近距離內抵御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遠距離內要抵御75毫米火炮斜射。
列寧格勒方面提出的3個方案都是簡單的增強裝甲,之后也就發展出了KV系列重型坦克。
而哈爾科夫工廠新到任的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在帶領的年輕團隊考慮的是通過防彈外形,用傾斜裝甲來增加坦克的防護能力。
1938年5月4日,在蘇聯最高國防會議上,科什金將A-32(又稱T-32)坦克的設計提交了上去,受到包括斯大林在內的領導認可。
科什金隨即表示A-32坦克可以作為通用坦克,集成BT系列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現可以節約部隊的成本。
從1939年開始,A-32做了很多實驗,最終于9月在庫賓卡獲得肯定。
在國防委員會對哈爾科夫工廠設計出的A-20不是太滿意的情況下,科什金又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發動機安裝在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顧裝甲防護。
而BD-2發動機功率高達540馬力,是后來著名的V-2坦克發動機的前身,同時懸掛部分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使A-32達到每小時70千米的速度,也有著每秒40度的轉向能力。最后,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火力也很出色。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斯大林表示對新坦克進一步提高防護就可以投入量產,在裝甲加強、火炮換為L-11型76毫米火炮的A-32坦克,擁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以紀念蘇聯1934年發布的大規模發展裝甲部隊的法令。
哈爾科夫工廠按照國防委員會的要求,對T-34坦克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裝甲以及更加強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傳動裝置。
1940年1月,工廠生產出兩輛T-34坦克的原型車??剖步馂榱藴y試這款坦克,親自率領2輛T-34坦克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給在莫斯科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積勞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終完成了研制。
隨后,這兩輛原型車又被送到蘇芬戰爭的前線。但在這兩輛原型車抵達之前戰事就已經結束。不過設計組還是在芬蘭,通過用T-34原型車火炮轟擊已為蘇軍所占領的碉堡來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統的威力。
隨后,T-34坦克的原型車又在明斯克、基輔、哈爾科夫接受了進一步的測試。
T-34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相對較高可靠性和易于大批量生產特點。
終于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大批量生產。盡管有些車輛的轉向系統需要用鐵錘敲打才可以轉向,但總體性能不錯。
T-34按照火炮口徑,主要分為T-34/76型和T-34/85型兩大系列,其中T-34/76又分為1940年型、1941/1942年型和1943年型。
1942年的T-34按炮塔不同,主要分為采用簡易炮塔和新式六角形炮塔兩種,后者又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各廠制造方式也有不同。
兩種炮塔均采用F34型火炮,簡易炮塔型一般被稱為1941/1942年型,六角炮塔型在1943年成為統一生產制式,后來被稱為1943年型。各類T-34在1942年總產量達12553輛。
進入1943年,蘇聯坦克面對德國層出不窮的新型坦克,性能方面已處于劣勢。蘇聯一方面研制更新型的坦克,另一方面在T-34、T-70和KV坦克底盤基礎上研發新型的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作為對抗德國新型坦克的手段。
在1943年,T-34的各生產工廠統一了生產標準,以六角形炮塔型為標準,采用統一的履帶、附加油箱等部件,在1943年夏季裝備了新的車長觀察塔。六角形炮塔型因此稱為1943年型,也成為T-34/76的最終型號。
當年,T-34/76產量超過1.58萬輛,創下年產量的最高峰。
進入1944年,T-34/85的正式生產型亮相,以53倍口徑的ZIS-S-53取代了早期型的D-5T。
與T-34/76相比,T-34/85采用了3人制的大炮塔,增加了炮長位置,使T-34車長從兼任炮長的重擔下解放出來,從而大幅提高了T-34的作戰能力。
T-34/85雖然在火力、防護上相對于德軍坦克并沒有多少優勢,但改進3人制炮塔并普遍配備無線電后,比早期型號更有利于發揮坦克乘員的個人能力。
再加上均衡的火力、裝甲和機動性能,T-34/85的實戰發揮能力有很大提高。
在1944年8月11日爆發的奧格萊德村戰斗中,第53近衛坦克旅的奧什金中尉,駕駛T-34/85,以出色的機動戰術,在200米距離上一連擊毀三輛最新投入戰場的“虎王”坦克。
1944年,T-34/85共生產了10449輛,另外還生產了3500輛T-34/76,總數比1943年都下降,而同年的德國中型坦克產量卻提高到約6900輛,蘇德雙方的產量差距達到最小,蘇聯坦克還改善了以往的主要缺陷,從而能夠充分發揮數量上的優勢。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于車體前部,戰斗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后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炮塔為鑄造結構,位于車體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后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
T-34/76采用空間狹小的雙人炮塔,一般為炮手兼任車長,其他也有裝填手,甚至駕駛兼任車長的情況,大大降低了戰斗效率。
后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T-34坦克使用了傾斜裝甲設計,車體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9度,炮塔也是傾斜裝甲設計。
傾斜裝甲提高了坦克的防御能力,一來可以大大提高跳彈的幾率,二來一枚水平射來的炮彈,擊中斜面裝甲以后,需要穿過的鋼板厚度相當于三角型的斜邊。
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于54毫米。
德軍Ⅲ、Ⅳ號坦克裝備的早期37毫米、50毫米、75毫米火炮穿甲能力,都無法擊穿T-34坦克的正面裝甲。
當歐洲各國的坦克炮還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平,只有法國B1和德國IV號裝備了75毫米短管炮時,T-34坦克就裝備了一門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換裝了76毫米F-34型L/42加農炮。
F-34型加農炮使用普通穿甲 彈時,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9毫米均質鋼板,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鋼板,當時的德國坦克沒有任何一款型號能夠抵擋這樣猛烈的火力。
F-34加農炮還可發射高爆和破片彈攻擊軟目標,因此具備支援步兵進攻的能力。
一輛T-34坦克通常備彈77發,包括19發穿甲 彈,53發高爆彈,和5發破甲彈。1943年改進型T-34的容彈量增至108發。
蘇聯設計師莫羅佐夫特地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使其公路最高時速達到55千米/小時。V-2柴油機的體積為1.87立方米,整個馬達部分體積為4.4立方米,其發動機輔助設備和散熱器布置較為緊湊。
V-2柴油發動機的另一個優點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車身兩邊各掛一個容量39升的后備油箱,行程可達540千米。
相比之下,德國IV號坦克只有160千米的最大行程,而虎式坦克跑100千米就得加油。另外柴油揮發性差,故常溫下不能被普通火焰點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接下來是具體型號。
T-34/76系列:
蘇聯人最初只是稱其為T-34,后來蘇聯人為了將裝備76.2毫米火炮的T-34與裝備85毫米火炮的T-34區別開,分別稱之為T-34/76,T-34/85。
后來西方采用字母A~F區分T-34/76的亞型(當然這也是不準確的)。
T-34/85的所謂43、44、45年型只不過是事后的一種描述,用工廠+ABCD類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區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A、 1940年型,主要特征為一門型號為L-11,倍徑30.5的76.2毫米火炮被豬鼻狀的防盾保護著,炮塔扁平,分焊接,鑄造兩種。
B、 1941年型,一門型號為F-34,倍徑41.2的76.2毫米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這種火炮,盒裝防盾與40年型明顯不同。
C、 1942年型,主要特征駕駛員艙蓋更換,航向機槍加裝外防盾。
D、 1942年型,主要特征為大型六角炮塔,兩個圓形炮塔艙蓋,艙蓋打開狀態因類似老鼠的耳朵而得名。
E、 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側加裝了車長指揮塔。
F、 1943年型,鑄造炮塔(實際是UZTM的沖壓工藝炮塔)
T-34/57:
T-34/57坦克安裝的是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身管長度達到73倍徑的反坦克炮,是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
1940年,針對德國可能出現的重型坦克的威脅,蘇聯軍方提出了多個反坦克炮的研制計劃,F-31型57毫米超長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
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順利通過了工廠和軍方的測試,1941年初,F-31獲準服役并改名為ZIS-2型反坦克炮,這種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發射重3.14千克的BR-271穿甲 彈,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初期的T-34/57坦克剛剛生產出來便投入莫斯科保衛戰,因其強大的反坦克火力,很快獲得了“坦克獵手”的稱號。
而影響T-34/57使用的最大因素是彈藥不足問題,使這種威力強大的坦克無法正常作戰。
當時蘇軍缺乏無線電設備(一般車輛都沒有配備電臺,指揮車才有)也使T -34/57的作戰效能無法完全發揮。
另外,部分火炮的生產質量問題也令部隊不滿。
1943年重新開始生產的T-34/57 Model 1943的裝備情況不詳,但由于生產批量小,似乎也分散裝備了一些獨立的部隊或分隊,加強某些方向上對德軍重型坦克的作戰能力。
T-34/57 Model 1943第一次投入戰場是在1943年8月,沒能趕上一個 月前進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T-34/57坦克,在新的T-34/85坦克出現后停產。
T-34M:
T-34M坦克(開始稱為A-43),是二戰前蘇聯在T-34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衍生的采用扭桿懸掛系統的坦克。
雖然T-34M型坦克優勢眾多,但也存在一些嚴重的缺陷。其垂直彈簧式懸架就是一個,這種懸架加裝在30噸重坦克時已經導致各種問題出現,更不用提日后更重的坦克型號了。
1940年10月,蘇聯仍下令把T-34坦克的彈簧式懸架更換為扭力桿式懸架,而改裝后的坦克就被更名為T-34M型坦克。新型坦克只有部分零部件與T-34型坦克共用。該項目代號為A-43,項目在哈爾科夫第183工廠進行。
T-34M坦克研制專門開發一種新的V-5型柴油發動機,其優點在于可以使坦克實現90度轉向。四擋變速箱仍舊設置在左側,但加裝了一個新的增效器,于是T-34M擁有了8個前進擋,2個倒車擋。
T-34M改成了扭桿懸掛裝置,使越障高度增加了50毫米。改進后的坦克炮塔更狹小,裝有一個指揮塔和兩個圓形艙蓋。
無線電從炮塔改到了車體內,使得彈藥倉加大,攜彈量從77發反坦克炮彈增加到100發,機槍子彈也從2898發加大到4536發。
蘇聯人計劃在1941年3月生產兩輛T-34M原型車。改進后的坦克優越性并不明顯,最終這款試驗品僅僅制造了一個木質模型就不了了之。
T-34/85:
隨著衛國戰爭的進行,德軍開始將諸如黑豹、虎式這樣的先進裝備投入戰爭中。而蘇聯的T-34/76坦克所裝備的76毫米火炮對付這些坦克時難免顯得疲軟。
而且,蘇軍猛然發現現役坦克中竟然無一可在正常作戰距離對虎式坦克構成正面威脅。
同時,蘇軍發現T-34/76坦克的雙人炮塔的作戰效率并不高(在雙人炮塔里車長要在負責指揮的同時為主炮裝填炮彈)。
因此,蘇聯人決定對T-34坦克進行火力升級。
1942年虎式坦克出現后,蘇軍發現現役坦克中無一可在正常作戰距離對虎式坦克構成正面威脅,因此作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裝85毫米火炮的T-34/85坦克研制計劃立即提上日程。
1943年年中,準備了四種不同型號的85毫米火炮參加測試,分別是D-5T,S-53,S-50和LB-85。兩輪冗長的評測后,S-53測試勝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將S-53安裝在標準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徑1420毫米)。
嘗試顯然失敗了。隨之產生了對新炮塔的需要,112廠,183廠都參與設計。
112廠首先作好了準備,但是緊接著發現要將S-53裝入,要作大的修改。在此期間安裝D-5T作為臨時解決辦法。
新的型號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徑51.5(最早在第112廠生產的裝備此種火炮的型號被稱為T-34/85 M1943。
其實1944年1月才走下生產線),同期S-53炮后來進一步改進,改良了駐退機,身管壁更薄,稱為ZIS-S-53,倍徑54.6(T-34/85 M1944,同樣是52K高炮的衍生型號,根據資料來源的不同,ZIS-S-53的批產時間有說是1944年的3月,有說是夏季,有說是10月)。
但不管怎么說85毫米坦克炮大大加強了T-34的火力,從而得以對虎式坦克構成一定威脅(但就攻防而言仍處于劣勢,需要抵近到虎式坦克500米內才能擊毀)。
T-34/85對裝甲也有一定的改進,上部車體全向45毫米(原來T-34上車體側部,后部為40毫米)。
T-34/85的另一項重要改進便是那重新設計的新型炮塔(源于T-43,座圈直徑1600毫米),炮塔空間大增,正面炮塔厚度也增厚到90毫米,并根據戰斗中得到的經驗增加了裝填手從而將車長從指揮-裝填的雙重任務中解放出來,極大提高了作戰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軍常把T-34/85稱為“大腦袋T-34”。
T-34/85M:
T-34/85投產后,改進工作也在持續進行。在T-34/100之前,還有一個試驗型號,183廠研發的T-34/85M1944年5月,進行測試的T-34/85M。
車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75毫米,駕駛員艙蓋厚度達到90毫米。
外觀上看,與T-34/85最大的區別在于車體后部結構,排氣管所在位置類似于BT系列坦克。但最終T-34/85M只生產了幾輛試驗原型,由于試驗過程中車輛懸掛出現承重問題,車輛整體重量分配又有嚴重缺陷,且當時IS-2重型坦克投入生產,這種坦克已無較大實戰價值,便沒有了后文。
T-34/100:
通過不斷總結戰場上的經驗,T-34坦克也在不斷地改進中,其中有些改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如T-34/85。
但其中也有不少失敗的型號,采用100毫米火炮的T-34/100無疑是其中最受關注的一種。
1944年7月,兩份分別來自KB92和KB183設計局的改造計劃被提交了上去,最后KB92的設計師A.Savin的計劃獲得了通過,他被命令用ZIS-100型100毫米坦克炮(這種坦克炮是在ZIS-S-53的基礎上研制而來的)取代T-34/85上面的85毫米坦克炮。
但因100毫米坦克炮的體積過于龐大,T-34/85的炮塔根本無法容納,因此蘇聯工程師只能重新設計了一種炮塔,新的T-34/100樣車的車體已經加長,而炮塔座圈則加大到1700毫米,但還是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1945年2-3月間,蘇聯人在沒有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就開始打算用D-10-34型100毫米坦克炮代替ZIS-100坦克炮,D-10是蘇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
其發射的BR-412B穿甲 彈初達到895米/秒,彈重15.59千克,在1500米距離上以60度命中目標時穿甲厚度為100毫米以上,1000米穿深185毫米(高速穿甲 彈可達200毫米),理論上可在1500米擊毀所有德軍坦克,而且射速可達4-6發/分,這些數字看起來的確是讓人動心。
但在實際使用中卻被發現是不合適的,由于D-10使用的是定裝彈藥,因此炮彈長度近一米,因此在裝填時會限制裝填角度,反過來又影響射速,也會影響炮手對目標的追蹤與瞄準,因此這種改進型號最后也沒能投入生產。
T-34坦克是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后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T-34是二戰坦克中的成功者,是戰術標準、成本、綜合設計的典范,在坦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T-34坦克因性能可靠、操作簡單等優點深受好評,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下汗馬功勞。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1 永夜 作者: 江火香貓
科幻末世 1042417 字
永夜:浩劫余生,終見光明
2 ?;▌e沾邊,重生的我只想搞錢 作者: 十萬字
都市小說 789066 字
都重生了,還不好好搞錢?
3 我死后,姐姐們才開始愛我 作者: 木馬非馬
都市小說 80082 字
我死后,全家人才開始知道愛我,可我已經死了
4 上門狂婿 作者: 狼叔當道
都市小說 8171953 字
上門贅婿,受辱三年,期約一到,強者歸來!
5 武圣之上 作者: 任我獨行俠
玄幻奇幻 201339 字
這是個廢材靠著金手指,逆天改命的故事!
6 60年代:開局荒年,我帶著全村吃肉 作者: 妞妞騎牛
都市小說 415929 字
穿越60年代:開局荒年,我帶著全村吃肉
7 這位詩仙要退婚 作者: 人世幾春秋
歷史軍事 1194814 字
這位詩仙要退婚:文韜武略
8 玄幻:遇強則強,我的修為無上限 作者: 史上最帥作者
玄幻奇幻 1481875 字
獲得遇強則強系統,我直接啪啪給了天道兩個大嘴巴子
9 紅豆緣:炮灰也要長命百歲 作者: 翹褚
古代言情 271116 字
開局炮灰劇本怎么辦?不慌,茍著茍著就到大結局了
10 神龍訣之九龍劍訣 作者: 光環美男
仙俠武俠 1003350 字
江湖傳聞要是得到《神龍訣》,就可以稱霸武林!
《一代傳奇——T-34》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