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發現了《周易》稱謂
第一章:先秦對《周易》的稱法
二、戰國時期出現的典章書籍對《周易》的稱法
《論語》里有一處:“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里出現的《易》稱,從后來的史料來看,如《史記》里記孔子老而好《易》,和帛書《易傳·要》文記述孔子對《周易》的論述,由此而知孔子所言的“五十以學《易》”,這個《易》稱,無疑就是指《周易》(春秋文本《周易》)一書了。
《論語》里還有一處引用了《周易》里的文句:“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這里引用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就是引用《周易·恒》篇里的句子。雖然《論語》里所引用時并沒有點明出處,但由此證明孔子晚年好《易》是事實,所以才發出“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慨來。故《論語》里出現的《易》稱,無疑就是指《周易》一書,即“春秋《周易》文本”一書。
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并留傳下了諸子的書籍。從戰國時期的書籍來看,在戰國前期出現的書籍,反映《周易》的是非常少見,而到戰國晚期出現的書籍,則開始有一些書籍里引用了《周易》里的文句。如《荀子》,《呂氏春秋》等書籍。
《荀子·非相篇》:“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這里的“《易》”稱下,所引用的“括囊,無咎無譽”內容,正是《周易》一書里的內容。這里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如同引用《詩》,《書》文句那樣以闡明事物的道理,但稱法上不是稱“《周易》曰”,而是稱“《易》曰”,可這“《易》曰”里的內容,則是《周易》一書里的內容?!盾髯印し窍嗥防锼龅摹袄?,無咎無譽”,是出自《周易·坤》篇里的內容,這無疑說明《易》稱是等同于《周易》的稱謂。
《荀子·大略篇》:“《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p>
《荀子·大略篇》里出現的“《易》之咸”稱法,如同是說“《周易》里的「咸」文”?!吨芤住芬粫灿辛钠恼?,這六十四篇文章里卻有《咸》文一篇?!盾髯印ご舐云防锍霈F的那段話,是《荀子》作者通過《周易》中的《咸》文而闡發出的一番道理,這可以說是《傳》(即《易傳》)外易(即《周易》)學了?!断獭繁旧硎恰吨芤住防锏囊黄恼?,這里雖然只點出“《易》之咸”,并沒有出現《咸》文里的內容,但通過“《易》之咸”而闡發出的那段道理來看,這《易》就是指《周易》一書,如同《周易》的簡稱。
《呂氏春秋》一書里共有三處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但稱法已然是“《易》曰”,而不稱“《周易》曰”。
《呂氏春秋·務本篇》:“《易》曰:‘復自道,何其咎,吉”。
《呂氏春秋·慎大篇》:“《易》曰:‘愬愬,履虎尾,終吉”。
《呂氏春秋·召類》:“《易》曰:‘渙其群,元吉”。
這《呂氏春秋》一書里凡以“《易》曰”引出的文句,皆是出自《周易》一書里的內容?!皬妥缘?,何其咎,吉”,是出自《周易·小畜》篇里的句子?!皭鍚?,履虎尾,終吉”,是出自《周易·履》篇里的句子?!皽o其群,元吉”,是出自《周易·渙》篇里的句子?!秴问洗呵铩防镞@三處所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時,皆稱“《易》曰”,說明這《易》稱,是《周易》的代稱而已。
《禮記》里也有不少引用《周易》里的內容,同樣是稱“《易》曰”。不過《禮記》一書是屬西漢人編篡的,不屬于先秦產生的書籍。
先秦產生的書籍除《左傳》一書最先出現《周易》稱謂,并反映了《周易》一書的內容。其后其它書籍均以《易》稱替代《周易》稱法。不過這《易》稱,也是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里。我們所舉例的《荀子》和《呂氏春秋》里引用《周易》里的內容,而稱《易》。
我們總覽先秦時期出現的書籍,無論是以《周易》名稱,還是以《易》名稱所引用的文句,皆是出自《周易》一書里的內容,而沒有見到以《周易》名稱,還是以《易》名稱,還是以其它名稱而出現引用屬《易傳》文章內容。這說明先秦時期,在一些諸子書籍里出現的《易》稱,無疑是《周易》的另種稱法,即形同《周易》的簡稱。
為何戰國晚期的一些諸子書籍,凡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而不稱《周易》,卻稱《易》。這是否是避《左傳》一書里記載春秋時期史巫“以《周易》筮之”的嫌呢?諸子所稱《易》,表明與史巫用《周易》卜筮的不同。我們所看到無論《荀子》一書,還是《呂氏春秋》一書,所引用《周易》里的文句,皆是作為引經據典來闡明所論事物的道理。這說明諸子書籍里的《易》稱,是理性地看待《周易》,把《周易》一書視為經典書籍來運用,但為避嫌史巫曾用《周易》卜筮,而改用《易》稱,也許就在于此吧?
總之,通過先秦書籍里所反映《周易》一書,以及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來看。無論稱《周易》,還是稱《易》,這兩個稱法是個同一概念。
三、《易傳》里所反映的《周易》內容及其稱法
《易傳》是《周易》產生后,有東周到西漢前期這段時間內,所對《周易》一書(既有春秋《周易》文本,又有今本《周易》)作出的各種解釋和闡發出新的思想學術文集。簡單地說《易傳》(“十翼”)是《周易》的學術文集。
《易傳》是針對《周易》一書做出的各種解釋,嚴格地說《易傳》里的內容,是面對兩種《周易》文本作為解釋對象,即以春秋《周易》文本和卦爻式《周易》文本(《今本《周易》)作出的解釋。
如《易傳》集里有戰國之前產生的《大象傳》(《左傳》里記),就是以"春秋《周易》文本"作為解釋的對象。再如《易傳》集里的《文言》,《系辭》等,則依托的是"今本《周易》"作為解釋對象。
總之,《易傳》解釋的對象是《周易》,而不同于后封建時期里出現的“易學”。后封建時期里的“易學”,即傳統“易學”所面對的研究對象,已不單單是《周易》,而且也包括了《易傳》。既然《易傳》是針對《周易》一書所作出的各種解釋,那么,《周易》與《易傳》的關系,就是原著與學術研究的關系,這是再明白不過的事了。
《易傳》集里最早對《周易》一書的闡釋文章,是《象傳》里的“大象”文。但“大象”一文里并沒有涉及《周易》的稱謂,既沒有出現《周易》這一名稱,也沒有出現《易》這一稱謂?!按笙蟆弊髡咚鶎Α吨芤住芬粫年U釋方式不無獨特,則是通過對《周易》一書每篇里的一個“六聯體”符號,已被賦予進去八種物象(即后所稱的“八卦取象”)之屬的名稱和篇名的點出,又通過此篇文章的思想宗旨,而闡發出一句君子之治的經典政治道理。因《周易》一書共有六十四篇文章,故《大象》的作者,也就依托《周易》一書里的六十四篇文章,一共闡釋出六十四句君子之治的經典政治道理來。
如: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p>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p>
“上天下澤”里的“天”與“澤”,本是《周易》后學的東西,即“八卦”取象里的說法(由《左傳》一書里的記載,春秋時期對《周易》里的符號,只是反映的八種物象,還沒有“八卦”說法),后來把《周易》一書里所用的那套符號,也就附會進去了八卦取象。從《左傳》一書所記載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來看,《周易》一書所用的符號體系,已經附會上八種物象,史巫以《周易》卜筮時就是按筮出的某一符號里的物象來聯想、比類人事的吉兇?!按笙髠鳌钡淖髡?,在闡發《周易》一書的政治哲學道理時,也采用了對《周易》里符號的取象說法。正如這“上天下澤《履》”里的“天”與“澤”,就是《履》篇符號的取象名稱?!吨芤住匪玫姆?,無論在先秦時期還是后封建時期其組合沒變,皆是“六聯體”,但寫法與漢一降則有所不同,對于《周易》一書所用的一套符號體系形成與傳承,前面我們已經講述,已知這套符號在傳承過程中,其組合的兩個基礎符號寫法有所演變,但已然是那套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體系。
無論竹書《周易》,還是帛書《周易》,均已證明《周易》每篇文章之前有一個符號,符號之后則是有多少不等的幾十個文字內容?!按笙蟆蔽牡淖髡?,所總結闡釋《周易》每篇文章的思想宗旨,就是通過《周易》每篇里的符號之象的稱法和每篇篇名的點出,這樣就形成了《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的一種稱法,即出現了對《周易》里的六十四個符號和六十四篇文章名連貫在一起的一種稱法。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云雷,《屯》:君子以經綸。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p>
這里的“天行,《健》∕地勢,《坤》∕云雷,《屯》∕山下出泉,《蒙》∕云上于天,《需》∕天與水違行,《訟》∕地中有水,《師》∕地上有水,《比》∕風行天上,《小畜》∕上天下澤,《履》”的說法,是通過《周易》每篇里所用符號的八種物象之屬稱謂和篇名連貫在一起的一種稱法,如“地勢《坤》”里的“地”是《周易·坤》里符號的八種物象所屬。這個“地”就代表了《坤》里這一符號的稱法了,而《坤》則是《周易》一書里六十四篇文章之一的文章名稱?!按笙蟆弊髡卟皇欠Q“《易》之「坤」”,或稱“《周易》之「坤」”,若是稱“《易》之「坤」”,那么,就是“《易》之「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伞按笙蟆弊髡邉t是通過每一符號的八種物象之屬稱法加上篇名,就形成了以符號里的八種物象之屬稱加篇名的一種獨特稱法來。這種稱法實乃是點出《周易》一書里的某一符號和篇名,而目的是對這一篇文章所闡發出新的政治思想。如: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p>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p>
“上天下澤《履》”是點明《周易》里的一個符號和篇名,而“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則是對《履》一文的政治思想內涵的闡發。反過來說“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就是對“上天下澤《履》”這篇文章的政治思想內涵的總結與闡發。但“大象”作者這種稱法,對后世“易學”造成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易學”上以八卦取象成了釋解《周易》的不二法寶。豈知“大象”作者并不是通過某一符號的物象之屬,聯想出的政治理念。即不是通過“上天下澤《履》”而深思出“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的這種政治理念?!按笙蟆蔽睦锏摹熬印崩砟睿ɑ蚍Q“君子之治”的政治思想)正是通過《周易》一書的政治思想的闡發。雖然“大象”文并沒點出《周易》或《易》,但通過“大象”全文的政治思想內容來看,無疑是通過《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的政治思想含義,而闡發出六十四條經典的政治道理,即“大象”文并不違背《周易》一書的政治思想宗旨。
總之,“大象”作者對《周易》一書每篇的稱法是獨特的,但無論如何獨特,只是一種稱法而已。無論《左傳》里引用所稱“《周易》有之,在《復》之「頤」(《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也無論《荀子·大略篇》里出現的“《易》之咸”這種稱法,以及“大象”文所出現的“上天下澤《履》”這種稱法,都不過是對《周易》一書內容的稱法而已。???
而《易傳·文言》所引《周易》里的內容時則稱“《易》曰”。如:“《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啊兑住吩唬骸?,無咎無譽’,蓋言謹也”?,F在人們所認為《文言》是對《乾》、《坤》二卦所作的闡釋,通篇貫穿以德釋卦的思想。確實我們所見傳統上對《周易》釋解的本子里,只有《乾》、《坤》兩卦后附有《文言》?!段难浴防锍霈F的“《易》曰”,所引述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和“括囊,無咎無譽”,就是出自于《周易》里的《乾》與《坤》內容?!段难浴纷髡咴谝谩吨芤住防锏奈木鋾r,不稱“《周易》曰”,也不稱《易》之《乾》曰,或“《易》之《坤》曰”,而是稱“《易》曰”,這里的《易》稱,無疑形同于《周易》的簡稱。不過《文言》的作者在闡釋《周易》里的《乾》與《坤》時,確實針對的是卦爻式《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因為《文言》對《周易·乾》里的內容進行闡釋時,逐句引述的內容里出現了爻題稱法,即出現了“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這些稱法。如:《文言》對《周易·乾》里的內容闡釋時,出現的“爻稱”:“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哦唬骸婟堅谔?,利在大人?!沃^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湃唬骸咏K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沃^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以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p>
到《易傳·系辭》引述《周易》里的內容,同樣不稱“《周易》曰”,而稱“《易》曰”。如: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p>
“《易》曰:‘履校滅趾,無咎’?!?/p>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p>
這些“《易》曰”里出現的內容,就是出自《周易》一書里的內容。無疑《系辭》所稱的《易》,就是《周易》的另一稱法而已。而《系辭》里凡論述《周易》時,同樣稱《易》。如:“《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焉?!?/p>
當然《系辭》面對的闡釋對象,是卦爻式《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因《系辭》里有這些說法:“‘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p>
這里出現的“‘初六,藉用白茅,無咎’,是引用今本《周易》“大過”卦里的“爻辭”。我們今天隨便翻開無論稱《周易》,還是稱《易經》的注釋本,所見《大過》里所稱爻辭里的初爻辭,正是“初六,藉用白茅,無咎”,這是一字不差。
《系辭》里還是這些說法:“《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這些說法分明是對卦爻式《周易》作出的解釋,無疑證明《系辭》作者面對的解釋對象,是卦爻式《周易》文本。
帛書《系辭》雖然少于今本《系辭》里的內容,但略早于今本《系辭》。帛書《系辭》與今本《系辭》一樣,凡引用《周易》里的內容,皆以《易》這一稱法。而帛書《易傳》里的《二三子》,《繆和》文章,在引用《周易》里的內容時,出現的稱法則有所混亂。
如帛書《易傳·二三子》:“《易》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曰”后的內容,是出自《周易·坤》篇里的內容)。又如:“《卦》曰:‘君子終日鍵鍵,夕惕若,厲無咎’”(“曰”后的內容,是出自《周易·乾》篇的內容)。
帛書《易傳·二三子》一文的前部內容里所引《周易》文時,凡稱“《易》曰”。而此文的后半部分里凡引用《周易》內容,皆稱“《卦》曰”。這說明《二三子》一文,是在卦爻式《周易》文本定型后產生的《周易》學術文章。帛書《易傳·二三子》所引用《周易》內容,無論稱“《易》曰”,還是稱“《卦》曰”,都是對《周易》一書的另種稱法。
帛書《易傳·繆和》一文所引用《周易》內容時,出現的稱法:
《繆和》:“《周易》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這是我們所舉例歷史上引用《周易》一書內容時,首見的一例稱《周易》。而這一例里所引用的內容,正是《周易》一書中《困》文里的首句內容。
《繆和》:“《易卦》曰:‘觀光之國,利用賓于王’”。
這里所引用的內容,也是《周易》一書里的內容,即《周易·觀》篇中的內容。卻不再稱“《周易》曰”,而稱“《易卦》曰”。這在《繆和》的作者眼里,《周易》與《易卦》稱法是一回事。
帛書《易傳》所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不凡出現了幾種稱法,即出現了《易》,《卦》,《易卦》,《周易》這四種稱法。特別是出現對《周易》一書,以《卦》,或《易卦》的稱法,應是戰國末期至秦漢之際的不同稱法,故這種稱法在兩漢時期被淘汰掉。在兩漢時期的典章書籍里,再沒有以《卦》,或《易卦》這種稱法,即凡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不再以《卦》,或《易卦》這種稱法了。
無論傳世《易傳》,還是考古發現的帛書《易傳》,是對《周易》一書做出的各種解釋。也無論傳世《易傳》,還是考古發現的帛書《易傳》里的文章,在引用《周易》一書里的內容時,稱《易》,稱《卦》,還是稱《易卦》,這些稱法都是對《周易》一書的別稱。
總之,《易傳》是對《周易》一書做出的各種解釋與闡發的最初學術匯集。嚴格地說,《易傳》(除“大象傳”外)是對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一書學術研究的最初匯集,但《易傳》(除“大象傳”)已與《周易》原初本義,已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然而到了后封建社會時期里,卻把《周易》與《易傳》混為一談。造成后世對《周易》的誤讀、誤說。即傳統“易學”上對《周易》的“誤解”,也在于漢以降對《周易》與《易傳》混為一談有關。即西漢統治者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構建思想上層建筑時,把圣人孔子與“十翼”(《易傳》)掛上鉤,“十翼”成了孔圣人所言,由此將今本《周易》與“十翼”合二為一,稱之為《易經》,并尊奉為五經之首。也由此傳統“易學”,把“十翼”(《易傳》)奉為《易經》的精髓,《周易》里的原文卻成了卜筮的卦爻辭,而棄之如敝履?!兑捉洝烦蔀閭鹘y“易學”的解釋對象,以《易傳》來解釋今本《周易》,也成了傳統“易學”的宗旨。由此后封建時期里,由《易經》而產生出的一個體系龐大、荒誕不經、觀點迥異、學派林立的“易學”,已不是《周易》的學術了。???也由此對《周易》的稱謂上,混淆不清了。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1 永夜 作者: 江火香貓
科幻末世 1042417 字
永夜:浩劫余生,終見光明
2 ?;▌e沾邊,重生的我只想搞錢 作者: 十萬字
都市小說 789066 字
都重生了,還不好好搞錢?
3 我死后,姐姐們才開始愛我 作者: 木馬非馬
都市小說 80082 字
我死后,全家人才開始知道愛我,可我已經死了
4 上門狂婿 作者: 狼叔當道
都市小說 8171953 字
上門贅婿,受辱三年,期約一到,強者歸來!
5 武圣之上 作者: 任我獨行俠
玄幻奇幻 201339 字
這是個廢材靠著金手指,逆天改命的故事!
6 60年代:開局荒年,我帶著全村吃肉 作者: 妞妞騎牛
都市小說 415929 字
穿越60年代:開局荒年,我帶著全村吃肉
7 這位詩仙要退婚 作者: 人世幾春秋
歷史軍事 1194814 字
這位詩仙要退婚:文韜武略
8 玄幻:遇強則強,我的修為無上限 作者: 史上最帥作者
玄幻奇幻 1481875 字
獲得遇強則強系統,我直接啪啪給了天道兩個大嘴巴子
9 紅豆緣:炮灰也要長命百歲 作者: 翹褚
古代言情 271116 字
開局炮灰劇本怎么辦?不慌,茍著茍著就到大結局了
10 神龍訣之九龍劍訣 作者: 光環美男
仙俠武俠 1003350 字
江湖傳聞要是得到《神龍訣》,就可以稱霸武林!
《《周易大發現》(三十八)》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