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江蘇江都人。汪中是清代中葉諸多領域卓有建樹的著名學者。 汪中出生在一個非常窮困的家庭里。汪中的父親汪一元,是個知識分子,精通天文、數學、樂律等,卻懷才不遇,生活窮困潦倒,在汪中7歲的時候,父親貧病交加而死去。汪中的父親沒有留下一絲一毫值錢的東西。汪中已經24歲了,生活仍舊窘迫。朋友請他吃飯,汪中眼見餐桌上那肥美的大閘蟹,想到自家生活,倍感辛酸,正是: 旱歲魚鹽生物少,貧時蝦菜食鮮難, 老親病后無兼味,掩淚尊前對晚餐。 汪中生活窮苦,他的母親卻勤勞堅韌,且識文斷字。母親沒錢供他讀書,只好“口授塾中諸書”為汪中進行啟蒙教育。 14歲的汪中,為生活所累,更是出于對學習的渴望,汪中給書鋪當小伙計,借此機會,他讀遍了書鋪里所有的書。汪中20歲時,應試考了揚州府第一名,得入江都縣學讀書。從此汪中學習更加勤奮。 鹽船的一場大火,把壓在他心頭多年的憤懣激發起來,汪中憤怒地寫下了《哀鹽船文》,他的老師為他作序,贊譽道“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打這以后,他的老師更加喜愛汪中,為他提供群經典籍,使他的學識更加豐富,眼界更加開闊,也拓展了汪中治學的領域。 33歲的汪中,考取了拔貢,提學對他的學問十分欽佩,并鼓勵他說,按你如今的學識水平,可以入仕為官了。汪中聽了提學的話,笑著搖了搖頭,提學根本猜不透他的心思,更不知道他的志向。 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讀那么多書,都是準備“貨與帝王家”,賺養家糊口錢的。汪中致力于經術,放棄了科舉應試。用他自己的話說:“有志于用世,故于古今沿革,民生利病,皆博問而切究之?!蓖糁兄螌W目標的轉移,與他的苦難出身有關,更與他的濟世救國的志向有關。他研究經術,不是埋首故紙堆里就不出來了,而是希望從中尋找到“合于世用”,改造現實社會的思想武器。 汪中治學考據嚴謹,目光遠大,視野開闊,思想深邃,不拘泥于舊有的定論,而是提出符合實際的獨到見解。因此,他的思想觀點,得到了當時幾位經學大家的首肯與推崇。 學識學問上的長進,,社會現實的耳聞目睹,生活磨難的切身體會,使汪中形成了愛憎分明,對封建禮教強烈的批判意識,對掙扎在苦海之中的勞苦大眾也充滿了摯愛和同情。他寫的《經舊苑吊馬守貞文》,在俗人眼里,不免有小題大做之嫌。像汪中這樣出名的學者,為秦淮八艷之首的馬湘蘭辯誣,似乎有違常理。但是汪中認為,馬湘蘭“倚門之笑,綢繆鼓瑟之娛,諒非得己”。往下他又接著說道:“托身樂籍,少長風光,人生實難,豈可責之?”只有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做這個行當,還有什么可指責的呢? 簡評: 困苦的生活磨不掉積極進取的心,書法家啟功曾說汪中是自己青年求學時的偶像。汪中也是一位狂放的學者,類似于揚州八怪似的人物。
《51. 汪中無書不讀》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