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K小說網 >> 出版>> 文化社科 >> 傳中華美德 講成語典故-進取篇 [書號3010380]

48. 吳又可與《瘟疫論》

《傳中華美德 講成語典故-進取篇》 北京中文在線數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著, 本章共923字, 更新于: 2019-07-12 18:41

吳又可,又名吳有性,姑蘇洞庭(今屬江蘇蘇州)人,明末醫學家,溫病學說形成的奠基人。 明朝末年,戰亂頻仍,疫病流行。崇禎十四年(1641),吳又可親自見到疫病在山東、江蘇和浙江等省猖獗流行,很多人都染上了病,一條巷子里一百多家,沒有一家幸免,一家數十口人,沒有一人活下來,死掉的人難以計數。當時,不少醫家熱心地為病人治病,可是卻錯誤地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這種疫病,自然是無效,病人白白死掉。事情過去很長時間,吳又可對病人沒有死于疫病,反而死于醫家之手都深感痛心,決心對瘟疫的成因、傳染途徑以及平日用過的驗方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索。 吳又可在鉆研先代醫家的醫學著作之余,還經常冒著患病的危險到傳染病發生的地區進行采訪、調查,并將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日積月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認識和經驗。 吳又可實事求是,反對因循守舊,富有革新思想。他認為先代醫家張仲景雖寫了《傷寒論》,可是針對的是一般外感風寒,和瘟疫迥然不同。他認為傳染病“既非風寒所致,也非濕熱造成的,而是天地間一種不同尋常的氣導致的”。他稱之為“戾氣”,或“雜氣”。他認為“戾氣”又是疔瘡、癰疽、丹毒、發斑、痘疹之類外科和兒科病癥的原因。這種見解,對于外科、小兒科疾患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此外,在對傳染病的治療方面,他主張針對發病的原因而進行醫治,他說“因邪而發熱,但治其邪,不治其熱而熱自己”。他希望終有一日,能發明治療各種病患的特效藥。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現代傳染病的各個方面。而他所處的時代是17世紀,東西方都還沒有應用顯微鏡來觀察致病微生物,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學成就。 吳又可根據自己長期對瘟病的觀察和研究所取得的經驗,寫成了《瘟疫論》,自此,不但瘟疫證治,有繩墨可循,而且又將溫熱與瘟疫,逐步合為一家,充實了中醫學關于傳染病的內容。 吳又可的成就啟示我們,在科學的領域里,前人的成就是應該尊重的,應該學習的,但不能滿足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能被前人所定的框框限制和束縛住。 簡評: 吳又可不是搬弄經典,尋求古訓,而是深入疫區,調查研究,提出了 “戾氣學說”。當時注解《傷寒論》400多家,注解《內經》亦近百家,吳又可這種不厚古薄今,不盲目崇拜經典的治學風氣值得學習。

作者寄語:

《48. 吳又可與《瘟疫論》》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

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

影音先锋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欧美精品18Ⅴideosex性欧美|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无码|萝li精品资源破解资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