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捏面人的介紹 捏面人,也稱“面塑”。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蹦菚r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而民間對捏面人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面人藝術的特點是1、顏色豐富;2、體積教小、便于攜帶;3、材料便宜, 制作成本比較低廉。 經過面人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德志面人為“中國的雕塑”。 中國的面人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面塑實際上就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針等通過壓、按、點等手法塑造出點、線、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種小型動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藝品,制作步驟“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缺一不可。面塑的核心技術是發面,只要掌握好發面技術,按照式樣、步驟進行捏制,那么一個鮮活的面塑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2.捏面人的手法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裙,頃刻之間,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面塑體積小、便于攜帶,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北京面塑為“中國的雕塑”。捏面人的在北京的廟會上很常見,他們以蒸熟后著色的面團為原料,當場捏成各種戲劇人物和飛禽走獸,惟妙惟肖,這個行當以“面人湯”等最為知名。 3.捏面人的傳說 劉墉在北京當官,但并不是老北京人,他的老家是山東省說在廚房里有個大師付,也姓劉。這一年從老家來了個親戚,姓王,有四十多歲了,大家都叫他,自從他父親做官后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里的管家。差人大多數是從山東老家帶來的。單老王,是山東菏澤人,因為家鄉年景不好,想到京城的劉師付,于是就來投奔了。劉師付孤身一人,住在劉府的下房里,老王投奔他,也住在了下房,幫助干些雜活。 有一回,老王幫助揉饅頭,干著干著來了興致,他照著山東人過年節的習慣,把饅頭揉成了各種形狀。要說老王的手可真夠巧的,一疙瘩面在手里揉揉捏捏,有的就成了仙桃,有的成了朵花。他又用一個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團上一壓一挑,一會兒做成一條小魚,一會兒又做好一只蝴蝶,上鍋一蒸形狀一點兒不變,往飯桌上一端,引得劉府的家眷們拿在手里仔細地瞧,反復地看,競舍不得吃了。劉墉也覺得挺有意思,就問這是誰做的,當然也免不了稱贊幾句。 劉師付回去對老王一五一十地說了,老王聽說劉大人夸他,更來了精神,就想再露一手。他找了些江米面、精米面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頭、小小子、雞、狗等模樣,又找來了胭脂和染料,給這些小玩意兒上了一點色,這么一來可又中看多了,老王托劉師付把小玩意兒分送給劉府的內眷們,這更引起了大家的夸贊,可巧劉墉又看到了,他的興趣也來了,就讓劉師付去傳喚老王,要跟他聊聊。老王聽了別提多高興了,跟著劉師付來到上房。劉墉問他怎么學的這點技藝,老王回答說:“俺們家鄉窮,過年節時家家要互相走動走動,總得帶點禮物??!可是哪買得起點心呢,就把面捏成各種玩意兒,蒸熟了當禮物。那是哄孩子玩的,我也是跟別人學的?!眲④瓎査骸盀槭裁从媒酌孀瞿??”老王回答說,“老大人,您老可知道,這江米面不愛壞,給小孩子做的玩意兒總得讓他能玩些日子才好??!”劉墉點頭說:“好,想得倒挺周到的,你還會捏別的嗎?”老王回答:“ 還能湊合捏一些花樣,不知老大人喜歡什么樣的?”劉墉指指墻上掛的八仙上壽的畫說:“這上面的人物你能捏嗎?”老王認真地看了看畫上的人物,點點頭說:“可以試巴試巴?!? 老王辭別劉墉回到下房,用心地捏了兩三夭,還真把八個人物捏出來了。劉塘一看,嘿!蠻有精氣神兒,十分高興地說:“老王啊,你不是想找個營生嗎?我看你就下心鼓搗這玩意吧。做好了,拿到大街上,廟會上去賣,也能賺錢??!”老王驚訝地問:“這也能賣錢?”劉墉點頭說:“可以試試嘛,不過我給你出點兒主意,把面人捏得更精致些?!彼嬖V老王,為了能保存長久,可以在面里加上蜂蜜。他還讓老王用沖的各種顏料的水來和面,再分別蒸熟,這樣面本身就帶色,比捏好了再上色可能要好看得多。 這一番話把老王說得心竅大開,高興得直給劉墉打躬作揖。老王回到下房,就按劉墉教的辦法去做,狠下了陣子功夫琢磨怎么把人物捏得更像。他又試著做了幾件工具,像用竹子做的圓撥子、扁撥子,用鐵片砸成的各種小剪子等等。有了可手的工具,干起活來就方便多了。不到一個月的功夫,老王的技藝大長,他捏了一套帶色的八仙人,用盤子托著送給劉墉看。這回可和上次捏的八仙人大不一樣了,八個人物面目清晰,神態各異,又加上配上的各種顏色,更顯得活靈活現。江米面蒸熟后本身就發亮,再加上蜂蜜,簡直是半透明了,八個仙人賽過那牙雕玉刻。 劉墉拿起面人端詳了好久,連連夸道:“好,好,太妙了!”猛然他想起一件事,不久皇上的壽辰又到了,往年皇上慶壽,大臣們都紛紛獻壽禮,一花就是成千上萬兩的銀子,劉墉為這事可傷透了腦筋。他想,這回我何不就用面人作壽禮,既好看又省錢,于是,他對老王說:“我想把你的手藝派個用場,你能不能再把這八仙人捏大一些?”“老大人,您說要多大的?”老王問。劉塘用手比劃著:“有尺把高就行?!薄昂?,我試試?!崩贤跤只厝ツ?。三天以后,真給捏出來了,而且又別出心裁捏了個老壽星。好嘛,九個面人整擺滿了一張大桌子,看上去真是漂亮極了。劉墉很是高興,告訴老王讓他等好消息,日后準讓他出名。 乾隆皇上壽辰這一天,劉墉命人準備了一個朱漆描金的大抬盒,把九個面人一個個擺放在里面,上邊蓋一塊大紅綢子,由兩個家人抬著直奔皇宮而來。 皇宮里這時已經是鼓樂喧天,熱鬧非常。乾隆高登御座,接受王親貴族,文武大臣們的叩拜獻禮,壽堂上排滿了禮物。 大家看見劉墉遠遠地走上殿來,在他身后,兩名家人抬著個大抬盒。在場人部在想;往年劉墉送的壽禮頂邪門兒了,今年不知他又出什么花點了,可得好好瞧瞧。 劉墉來到乾隆面前,行大禮拜壽。乾隆問:“你給我帶什么禮物了?。劉墉笑嘻嘻地回答:“今年臣的壽禮與過去大不相同,萬歲請看——?!彼厣砻胰税汛筇Ш蟹诺酱蟀概?,然后一件件取出放在桌上。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九個仙人光彩奪目,壓倒了所有的禮品,人們不由得奇怪起來:劉墉哪來的錢購置這么貴重的東西? 乾隆忍不住問:“劉愛卿,你這些東西用了多少銀子買的了”劉墉笑笑,伸出一個巴掌,乾隆說:“噢,五千兩!”劉墉搖搖頭?!笆俏迦f兩?”劉墉又搖搖頭?!澳堑降子昧硕嗌侔??”劉墉一字一字地說道:“白-銀-五-兩?!? “ ???”大家又呆住了,都搖頭不信,乾隆也不相信,問道:“可是真的?你可不能欺騙聯?!薄爱斎徊患?。臣豈敢與萬歲爺作耍?”乾隆說:“你送這壽禮是玉的還是牙雕的?”劉墉搖頭說:“都不是,這是用面捏的?!比藗兏恍帕?。劉墉把手一伸說:“不信,請到跟前仔細看看?!? 乾隆好奇地打量一番,果真不像玉雕也不像牙雕。忍不住伸手拿起一個,嘿,還挺輕,而且很柔軟,確實是面捏的。他轉過臉對劉墉說:“這是誰做的?手藝真高??!”劉墉答道;“是臣的一個姓王的鄉親?!鼻⌒α苏f:“你們山東府可真出能人??!” 劉墉施禮說道:“謝萬歲爺夸獎?!鼻∮终f:“五兩銀子買這么多禮物,你真有辦法。不能讓你破費,聯加倍賜還給你吧!”說罷哈哈笑了。大禮已經參拜完畢,乾隆回后宮去了。 等乾隆一走,王親貴戚、眾大臣一窩蜂地圍上來,對著面人一通相面,紛紛贊嘆。有個駙馬想給老娘送壽禮。要出大價買一套八仙人。 劉墉回府后,叫過老王說:“你可以說是小喇叭隔著墻吹——名聲在外了?,F在有人出價買你捏的八仙人了。我把剛才從萬歲爺那兒得的十兩銀子交給你,你到外面租處房子,大膽地做買賣吧?!? 老王喜出望外,趕快給劉墉磕頭道謝,打這兒以后,他還真的干起來了。官府,大宅門接長不短地找他,讓他給捏面人。 人們都說這老王是喝了磨刀水——內秀。他除了捏八仙人之外,又琢磨著捏出了許許多多人物,什么孫猴、豬八戒、關公、張飛……,花樣越捏越多,手藝也越干越精。有人來訂貨,他就在家里捏,空閑時候,他就準備一個小木箱、小方凳到大街上去捏”他不貪財,給點錢就賣,有賺頭就知足。日子長了,手頭上也多少積蓄了倆錢,就把老家的老婆,孩子接到北京住下。一來二去,老王年紀大了人也老了,為了不讓手藝絕了,給孩子留下個飯碗,就把手藝傳給了兒子,還收了幾個從老家來的窮鄉親的孩子做徒弟。捏面人這門手藝也就一代一代地在北京傳了下來。 4.山西春節面塑 山西春節面人造型簡潔渾厚、樸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面人——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流行于整個黃河流域,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都有制作面人的習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態各有特點?!?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夸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時下,走進鄉下農戶家中,常常會看到幾個婦女圍在一起忙碌著,手中操持著刀、剪、筷、梳等工具,將已發酵揉勻的面團,經過搓、捏、切、壓、剪等工序之后,只只神態各異的“燕子”便出現在面前。待上籠蒸熟后,再經過點睛、畫羽、著色,但見“飛燕兒”有的輕盈靈巧,有的嬌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從野外采來的沙棘枝條尖刺上的只只“飛燕兒”,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恰似一幅“春燕鬧枝頭”的畫卷。這種既能食用,又可觀賞的農家面人食品,為早春三晉大地帶來幾多亮麗景致。 山西面食花樣繁多,人們不僅把面食當做一日三餐主食,還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面花”,表達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愿望。這就是山西面人,堪稱“可以食用的藝術品”。興盛于民間流傳至今天 山西面人興盛于民間,流傳至民間,面人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系并發展變化著。它們大多出自家庭婦女之手,山西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并不影響食用,而后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人藝術品。 在晉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劉先生(餐霸面人)小時候就看著媽媽蒸花饃,到現在依然在研發制作,形成獨到的制作手法。他對山西面人情有獨中,“過去絕大多數的山西民間面人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那時候逢年過節或誰家有事都是村民幫忙一起做,婚喪嫁娶、嬰兒滿月、老人祝壽,都要捏制作為饋贈禮物,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在那時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從手指頭上產生的面人制品,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受北方大氣的陶冶,這般有趣,這般有情,逐漸在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面人藝術在內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山西面人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經濟效益,還需在傳承的基礎上大打“創新”牌,不斷發展。 經過面人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成為了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綿山旅游餐飲部高級營養師王蒞說,“傳統的山西民間面人主要以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成品的單一化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多元的需求,我們經過研發,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在用料及用色上加入健康理念,現在的山西面人制品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同時將面人這種民間工藝,引進餐飲殿堂,它也和食雕一樣,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痹?010山西介休第三屆清明寒**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調配捏制成的面人作品,不但色彩艷麗而且營養豐富?;蠲嬷谱靼l展為活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通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使面人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再作適當調整與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絕倫。 山西歷史厚重,面人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飪大師倪子良說,“山西面人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熱愛、從事山西面人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幾歲的娃娃都用他們的作品,反映著當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面食名揚海內外,面食與面人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我們也將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旅游推介會、旅游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人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認識山西面人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縮的面人作品,歡天喜地走進了上海世博會的展區。 5.菏澤面塑 “天下面塑出穆李?!睋挠涊d,清咸豐二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云來到穆李村,與當地的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除了它生動形象、粗獷、豪放、鄉土氣息濃的藝術風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現在穆李村有面人藝人不下400余人,別小看這一根竹簽一團面,一年收入2萬塊錢不在話下”,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穆緒建自信地說。目前,他正在積極籌備,聯合“單打獨斗”的面人藝人向產業化發展。 菏澤面人相傳于堯舜時代,帶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逢年過節在公園、市場仍能看到藝人的身影,師傅們在短短幾分鐘就能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潑的娃娃、可愛的動物等讓你喜歡的面人。距菏澤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鄉穆李村是面人之鄉,是菏澤面人的發源地。菏澤面人大師曾到東南亞多國獻藝,并應邀訪問歐美國家。菏澤面人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與創新,面人作品現已成為人們的藝術欣賞品和菏澤的旅游紀念品。 現在菏澤比較有名的面人藝術家有李芳清、穆緒建等。 菏澤面塑既曹州面塑。菏澤古稱曹州,地處黃河流域,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用面捏成豬 羊,代替宰殺的動物供奉神靈。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人藝術了。數千年間,當地面人歷經滄桑變幻,幾度沉浮興衰。曹州面人 脫離民俗功用,成為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在面人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菏澤面人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早在上個世紀 二十年代菏澤面人就走遍東南亞。菏澤面人具有造型簡練生動、形象逼真傳神、比例夸張適當、色彩艷麗單純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民 間風味。在繼承老一輩傳統面人的同時不斷發展與創新,面人作品豐富多彩有花鳥蟲魚類、卡通人物生肖類、肖像塑真類等。 在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面人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澤市李派一直獨占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興、李芳清、穆緒建等。 6.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農歷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面塑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圇”里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面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于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征五谷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愿萬事如意。 在“寒食”節時,霍縣人上墳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盤盤”。有的,還分單頭蛇、雙頭蛇。舊時民俗,祭祖時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日,霍縣境內面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是塑造女子坐于蓮臺上的造型)、獅、虎、狐貍等等造型。
《第十章捏面人》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