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謙則人愈服,自夸則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氣,我貪必至啟人之爭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自謙的品行使人敬服,自夸的人令人懷疑,對人恭敬可以平息人的怒氣,自貪自利必會引起爭端,這是人人都適用的道理。 家訓史話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h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張英的四句詩應該說不是什么名作,拿秦始皇修建長城做這個比喻也未必恰當,但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張英這種謙讓的美德。雖然吳家也是有人在朝廷做官,但官職比張英小多了,張英如果利用自己的權勢讓縣官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決應該不是很難,而且官宦人家的府邸大小對他們來說又是很重視的,張英能夠恭謙禮讓、不仗勢欺人,真是難能可貴。 古訓今鑒 人們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更為必要。才學上也是如此,真正有內涵的人是不屑于索求別人奉承和贊美的,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懂得謙虛的價值,總是以夸夸其談去博得別人的吹捧。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做出巨大的成就,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緣故”;揚名于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謙虛地說自己“只學會了幾個音符”;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幼稚”。他們的謙虛并沒有使他們的成就變得暗淡,反而為他們贏得了世人更多的敬意。
《38、自謙則人服,自夸則人疑》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