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品要兼文行。文人無行,固不足取,若村野農夫,盡有樸實者,遂謂之賢焉,可乎。夫子教弟子,亦曰:“則以學文”,蓋以行為本,文亦不可少者。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人的品德需要知識和行為一起修養。身為文人沒有品行,定然不可取,如果村野農夫中有樸實的,可以稱之為賢了。夫子教弟子的時候曾說:“則以學文”,就是說要以行為為本,當然知識也是不可少的。 家訓史話 《弟子規》中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行”是指行事為人,它是踐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靶小笔窍鄬τ凇皩W”。道德好了,還有余力,干什么?孔子說,“學文”?!拔摹笔鞘裁??是文化,特別是與禮樂有關的人文學術,古人也叫“文學”。道德是質,禮樂是文。文、質是相輔而行??组T讀書,是學禮樂。禮樂是文化,不是公文檔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風花雪月、娛情寫物的詩文。古人不像后人,靠文章名世,靠文章傳世,看重寫下來的東西??鬃訌娬{,提高道德修養之后,還要提高文化修養。第一,別當壞蛋。第二,別當笨蛋。即先當好人,再當知書達理的人。 董遇,字季直。為人質樸而又喜愛學習。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戰亂紛起,加之連年的大旱,地里顆粒無收,老百姓只好以草根、樹皮充饑。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每天和哥哥一起上山去打柴,再挑到鎮上去賣,換取一點收入來糊口。每天回到家時,人已累得精疲力盡了,可董遇仍然不顧勞累,專心讀書。已經是半夜時分了,家家戶戶早已進入夢鄉,只有董遇那間小屋里仍然亮著燈。讀書的時間長了,一陣睡意向他襲來,他趕忙起身,在水缸里舀一盆冷水,用毛巾蘸著洗臉,冰冷的水立即讓他清醒了,他又坐在桌前,埋頭讀起來。 碰到陰雨天,泥濘遍地,無法外出打柴,董遇便早早起床,稍稍梳洗后,就開始讀書,一讀就是一整天,有時連飯都忘了吃。有一次他正讀得入迷,忽然覺得頭上一陣冰涼,抬頭一看,原來小屋破舊不堪,幾天的陰雨使屋頂漏雨了,他趕緊找了個木盆接雨,然后又拿起書本,沉浸到書中去了。 到了冬天,寒風凜冽,大雪飛揚,地里沒有什么農活可做,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年中難得的空余時間;而對于董遇,則是讀書的大好時光。破舊的小屋四面漏風,沒多久,董遇的手腳就被凍得不聽使喚了。他用手使勁地揉搓著腳面,并使勁地用腳跺地,又在屋里來回跑幾圈。慢慢地,他的身上微微發熱,手腳也恢復了正常,他就又回到桌前,繼續吟讀。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埥痰娜苏f:“(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沒有時間?!倍稣f:“應當用‘三余’時間”。有人問“三余”是什么?董遇說:“三余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里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干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古訓今鑒 “先成人,后成才”,先當好人,再當知書達理的人,別當壞蛋也別當笨蛋。魯迅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說: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知名主持人楊瀾在總結過去時,認為自己最大的心得是:這一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只有成長的人,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社會的發展,保持清醒的危機意識。
《34、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