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袁黃 《了凡四訓》 白話 春秋時代的大夫,他們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看到這個人的舉止,聽聽這個人的言語,常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去加以判斷,就可推算出這個人的吉兇禍福,而沒有不靈驗的。一般來說,吉兇禍福的預兆,都是先從人的心里面產生,然后就表現到全身四肢上去。譬如說一個仁慈厚道的人,他在全身四肢的行為表現一定是穩重的;而心地刻薄的人,表現出來就是輕挑的行為了。一個人凡是偏于厚道的一定常得福;偏于刻薄的一定常近禍。絕對沒有所謂吉兇未定,淼不可測的道理。一個人心性的善惡,必與天心互相感應。福之將至,可從其人寧靜的心境,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禍之將臨,也能從其人乖戾的行為發現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可以先不論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 家訓史話 春秋時期,周天子是管理著諸侯各國。鄭國是一個新興國家,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平定了由兄弟共叔段引起的內亂,鞏固了鄭國的政權,使國家逐步強盛起來。鄭莊公是一個雄心勃勃、才華橫溢的國君,他認為要想稱霸天下,必須和鄰國搞好關系,于是派使者到陳國去,向陳國的君主提出了結盟的邀請。 陳桓公見了鄭國使者,認為鄭國無故求和,必是不安好心,就不同意。公子佗勸說道:“親近仁者,善待鄰邦,能使國家安定。如今鄭國主動前來講和,不該輕易拒絕?!标惢腹谅卣f:“陳國是弱國,怎能輕易相信?宋國衛國都是大國,沒聽說鄭國去講和,怎么反倒先上咱們這兒來了?這顯然又是鄭伯的離間之計,必不安好心!況且咱們剛剛跟著宋國一起去討伐鄭國,倘若跟鄭伯講和,必然得罪宋國,得到鄭國卻又失去宋國,又有什么好處呢?”于是就拒絕講和。陳桓公不聽勸諫,繼續攻打鄭國。 陳桓公的傲慢無禮是兩家結下兩年后鄭國強大起來,出兵伐陳,打得陳國大敗。鄰國見陳國吃了敗仗,都坐視不救。 后來歷史上評論這件事說:“善的東西不可喪失。惡的東西不可滋長,這話是針對陳桓公說的。滋長了惡而不悔改,接著就禍及自身,這時再要挽救,就來不及了?!渡虝氛f過,惡的東西一旦蔓延開來,就像大火燎原,連接近都不可能,怎能指望撲滅它?” 古訓今鑒 陳桓公的這個事跡就是成語“怙惡不悛”,說他是做事不厚道自討苦吃。家訓也是要告誡人們揚善去惡,除惡務盡,不留余患。陳恒公之所以敗在鄭莊公手中,是因為他不善待鄰國,心地很壞,遭受失敗理所當然,咎由自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12、言動悉禍?!纷钚略u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