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德之基有深植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圣,猶必十五而志于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圣昔賢莫不發軔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于道,則義理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據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藝,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涵泳從容紒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 ——【清】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孔子說:“立志于學道?!彼^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本善,所以人心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不能不注意??鬃討{著上天所賦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于學。所以說,“志”是發展道德修養的基礎,昔日的圣賢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志向的發展,無論多遠,沒有達不到的;志之所向,無論多難,沒有不能克服的。一個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將以義理作為根本,使任何物質欲望都改變不了他的志向。從這點來看,一個人的志向以德為依據,以仁為依托,又有良好的學術修養,自然不會失卻其先后、輕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應到,內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達到這種境界,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圣人的行列。 家訓史話 司馬遷被后人尊稱為“史圣”。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后,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保?,準備撰寫一部通史。 為寫這部書,司馬遷在讀書破萬卷的基礎上,開始游歷全國,實地考察,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正當司馬遷著手著書時,因為為李陵求情而觸動皇帝,被處于腐刑。腐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后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為鄉黨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痹讵z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币獙懖坑嘘P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司馬遷50歲時,逢上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古訓今鑒 康熙從志與道、志與心的關系,強調一個人只要立志,再經過后天的努力,也可成為圣賢。司馬遷就是矢志不移,遂成大志的絕佳例子。
《21、 志為進德之基》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