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德鎮的陶瓷文化 提起瓷器人們知道有景德鎮,提起陶瓷人們知道有佛山,或許你對某個陶瓷品牌很熟悉,或許你是陶藝產品的忠實追隨者,但一旦深入發問陶瓷文化的淵源和代表,此時的你應該是有口難開。沒錯,佛山是陶瓷的發祥地,窯場里的老青磚、舊屋瓦都在訴說著佛山陶瓷的發展歷史,但殊不知佛山石灣才是陶瓷品牌聚集之地。別擔心時間太長,我們帶你直奔石灣,去感受悠久的陶瓷文化。 南風古灶 一窯爐火,歷經500年風雨而不熄,至今還在燃燒,這就是傳說中的“南風古灶”,以“連續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燒龍窯”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如果你想品味真實的佛山陶瓷文化,南風古灶則是必經之處。南風古灶有兩座柴燒龍窯,登上窯體,你會發現道路兩旁滿是積薪,這便是它那傳統燒制工藝的燃料,工藝流程也是“迂腐”得500年不變。陶工們把燒好的磚瓦從窯內搬出,再用小車把坯品推進窯內,完全是都是人工,窯內的電燈算是惟一現代化的設備了。另外,南風古灶的窯尾長著一株古榕,據說栽于明朝。枝繁葉盛,亭亭如蓋。500年了,古窯爐火不熄,榕樹也越發蔥郁。樹下有碑,其中一句“有榕乃大”,讓人玩味不已。 石灣公仔 能代表佛山陶瓷文化的還有石灣公仔?!笆癁彻小笔鞘癁乘囆g陶瓷的俗稱。它起源于民間,在明代以后進入了鼎盛期,其特點是造型和釉色充滿渾厚、粗獷、質樸、率直的審美情趣,是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主要有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等五大類。 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品,雖然模式化、量產化等因素使得石灣公仔無法擺脫匠氣,但其對人物形神兼備的細膩刻畫,恰巧是最為生活化的一種語言體現。正如一位陶瓷研究專家所說:“假如昔日石灣沒有大宗日用陶瓷的制作,陶藝根本沒有依存的余地,如今石灣陶藝的代表石灣公仔被人們珍藏起來,日后必將成為文化的積淀?!? 陶師祖廟 承載著石灣陶藝輝煌的“陶師祖廟”重見天日不過一年時間,卻是每個陶瓷手藝人定期聚集之地,感受陶瓷文化魅力自然不能落下此地。據陶瓷老藝人講,位于石灣的陶師祖廟始建于南宋時期,后在戰爭期間被毀。當時原廟內收藏了石灣乃至佛山最優秀的陶瓷藝術品,該廟建筑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精美,為佛山所有手工行業祖師廟之最?;蛟S正因為如此,此次修繕一新的陶師祖廟力求做到精雕細刻,直至充分展現陶藝的魅力為止。 2.中國陶瓷名城——佛山 嵌鑲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風和日麗,人杰地靈。城區、石灣、順德、南海、三水、高明,正以無愧于共和國重托的自信和豪邁,走向繁榮,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 歷史悠久的佛山,曾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曾有過商業鼎盛,街市繁華的輝煌;曾有過“南國陶都”、“南國紅豆”的美譽。 然而,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東方古國的大門,佛山亦曾歷經百年離亂,百年求索,百年抗爭。 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抹去祖廟的積塵,扶正梁園的斷垣,佛山人民勃發鼎新革故的活力,創造了且還在創造著令世人矚目的業績。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聯合國評定的全球98個人類住區優秀范例城市之一;全國“十佳工生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潔凈城市”、全國“雙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范城”……猶如一束束報春花,佛山人以其傳統的勤勞與智慧,以其放眼世界、矚目未來的氣魄與膽識,編織著繁花似錦的明天。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為了二十一世紀的召喚,佛山沒有褪盡千年文明的榮耀,并將實現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城市的對接。一個科技振興、繁榮富庶、文明進步、整潔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將崛起于珠江之濱,為祖國、為人類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自然地理 佛山市位于中國廣東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緯22°38′—23°34′,東經112°22′—113°23′之間。距廣州、江門、中山、肇慶、珠海、東莞、清遠等工商業城市均在50公里左右,離香港、澳門也在100公里左右。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臨近海洋,溫暖多雨,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490.6毫米。低山丘陵多發育紅壤、赤紅壤,有少量黃壤,平原則為水稻土、堆疊土。自然資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屬和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產資源等。 人口面積和區劃 1998年,佛山市總面積3813.64平方公里,總人口324.98萬人(非農業人口達139.88萬人),其中市區面積7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4.44平方公里,人口46.84萬人(1949年,佛山市人口總數為14.3萬余人)。佛山屬廣州方言語系,有漢、蒙、回、壯、苗等19個民族,漢族占99.97%。歷史上佛山曾屬番禺、南海、廣州管轄。1949年10月16日,佛山解放,1951年1月12日正式改鎮為市建制,稱佛山市;1958年設立佛山專區,轄佛山、江門、石岐3市和中山等13縣;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14個縣(市);1983年6月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1985年以后,所轄區域全部劃入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佛山市現轄城區和石灣區,代管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均為縣級市),目前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佛山石灣 石灣——珠江三角洲一顆璀燦明珠,它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東漢時期,這里的文化和農業經濟已相當發達.石灣素有"南國陶都"之美譽,陶瓷生產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產地之一。 石灣陶瓷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其燒陶的歷史序篇。秦漢時期,石灣制陶技術已有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動物、器皿等,證明此時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六朝時期,石灣人已掌握了陶釉技術。唐代,石灣已出現陶瓷商品性的生產。宋代,石灣陶瓷產品已由圓型窯生產向龍窯生產過渡,逐漸形成了陶瓷商品專業化、規?;纳a體系。明代,石灣陶瓷業進入繁榮時期,這時的石灣,作為民間陶瓷商品生產的集中地(即所謂民窯),已經形成顯著的行業生產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窯生產技術和高溫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灣陶瓷制造技術日趨完善,美術陶瓷以一種極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藝術開始出現,又極大地提升了石灣陶瓷的藝術品位?!睹髟娋C》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石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裝飾構件、陶塑神仙佛像、園林用品、外陳設品、文房用具、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的生產,不僅經營著中國華南多個省、區的廣闊市場,而且******"大量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市場,成為當時生產技術和商品經濟都相當發達的陶瓷生產營銷基地,為當時佛山形成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稱全國四大名鎮,列為全國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3.中國陶瓷名城——景德鎮 以瓷都聞名天下的景德鎮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毗鄰浙江、安徽,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同時也位于“五山兩湖”(黃山、廬山、龍虎山、三清山、九華山、千島湖、鄱陽湖)風景區的中心,是我國的王牌旅游景點之一。不過,景德鎮以瓷器著稱,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歷史,其名稱來歷與瓷器息息相關:北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該地燒制的精美御瓷獲真宗贊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并且名揚天下。千百年來,景德鎮陶瓷藝術成為中國和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這是景德鎮瓷器的真實寫照。歷史上,景德鎮的藝術陶瓷是根據宮廷畫家設計好的畫面、圖案或根據民間沿襲下來的優秀圖案,由專門的畫工將其復制在胚胎瓷器上再經過燒制而成。由于品質佳,在唐、宋、元、明、清,景德鎮便是皇宮用瓷的生產基地。瓷器從一產生便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尤其到了明代,景德鎮便已成為全國的制瓷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受到國人的青睞,而且還遠涉重洋到了海外,同樣受到熱烈歡迎。 如今,陶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日用陶瓷為主,兼制工業陶瓷、建筑衛生陶瓷、特種陶瓷等百花爭艷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在景德鎮市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擁有原料、生產、銷售、科研、教育的綜合配套優勢。陶瓷研究開發體系更是越來越完備,已經擁有包括國家輕工業總局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在內的三級研究機構,并成立了我國唯一的一所培養陶瓷高級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 我們知道,陶瓷的故鄉在中國,英語“china”若大寫就是“中國”,而小寫就是“瓷器”。然而,中國的陶瓷藝術卻薈萃在景德鎮 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瓷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屬江西省直轄市,位于江西東北部,毗鄰浙、皖,下轄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全市土地面積5248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49.92萬人。 景德鎮地處黃山余脈懷玉山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群峰林立,崗巒重迭,最高峰海拔達1618米,東南、西南部多丘陵和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較為舒緩。境內河川交錯,北部昌江、南部樂安河縱貫全境,屬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 景德鎮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適宜各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自然資源豐富,礦藏資源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沙金、煤、錳、石灰石、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儲量之豐、品質之優,首推瓷土,雖經千余年開采,就目前已探明的儲量仍可開采300余年;錳的儲量也較為豐富,是全國已探明的四大錳礦之一;金、大理石、石灰石等也具有較高的工業開采價值。山林資源有杉樹、馬尾松、毛竹、油茶、油桐、漆樹等,并盛產山蒼子、獼猴桃、橡子、金銀花等野生植物和藥材。 “新平冶陶,始于漢世”。經過長期的發展,景德鎮瓷器逐漸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獨特風格。到明代時,景德鎮更是“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良工之精華”,發展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所產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海上“陶瓷之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與陸上“絲綢之路”交映生輝。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景德鎮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不僅保持了陶瓷的傳統特色,而且機械、電子、建材、食品、醫藥、化工等新興工業迅速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景德鎮已發展成為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中等工業城市。景德鎮是江西省商品糧、林業、茶葉和蠶?;?。盛產稻谷、大豆、小麥、花生、棉花、油菜籽、芝麻、茶葉、香菇等。所轄浮梁縣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是全國重要的茶葉生產、集散地,大詩人白居易就曾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該縣是“中國紅茶之鄉”,所產“浮紅”茶在國際上久負盛名,1915年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優質綠茶“浮瑤仙芝”、“瑤里崖玉”、“得雨活茶”等更是暢銷市場。特色農業迅猛發展,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發展,景德板雞產銷兩旺,樂平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均已形成產業規模,在國內市場上已占據一席之地。 瓷業興、百業興,陶瓷在景德鎮市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擁有原料、生產、銷售、科研、教育的綜合配套優勢,是我國重點生產基地之一。年產日用瓷近4億件,產品品種共有20個大類,200多個系列,2000多種器型,形成了以日用陶瓷為主,建筑衛生陶瓷、工業陶瓷、電子陶瓷及特種陶瓷并舉的大陶瓷格局。機械、電子、汽車、直升機、食品、醫藥、化工、建材、電力等新興產業有了長足發展,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柱。昌河牌系列微型車、華意牌無氟壓縮機和冰箱、德宇牌景德板雞、得雨活茶、紅葉牌高檔日用瓷、江東牌青霉素、江維牌聚乙稀醇、景華牌電子陶瓷元器件、景德牌四開單色膠印機、景光牌金屬陶瓷發射管、天樂牌鋁解電容器、電化牌AC發泡劑、萬平牌薄膜介質可變電容器等多種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相當競爭力。其中“昌河”汽車年生產能力已達15萬輛,“華意”電器已形成家用冰箱年產60萬臺、無氟壓縮機年產200萬臺的生產能力。 商品市場比較繁榮興旺,具有瓷都特色的陶瓷市場正朝著全國陶瓷產品集散地發展,樂平蔬菜批發市場已形成年交易額8萬噸能力,全市各類集貿市場競相發展。景德鎮近年來充分發揮陶瓷文化悠久、旅游景點較多的優勢,旅游業發展較快,199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社會文化事業繁榮興旺??萍际聵I不斷發展,初步形成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科技人才體系,特別是陶瓷科研實力雄厚,有國家輕工業總局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三級研究機構。教育事業穩步前進。景德鎮陶瓷學院是我國唯一的一所培養陶瓷高級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1998年末,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723所,其中高等學校3所。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陶瓷考古、文博事業蜚聲國內外。醫療技術、醫療設施以及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體育競技水平明顯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普遍展開。 4.中國陶瓷名城——唐山 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北京、天津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唐山市位于東經117度31分—119度19分,北緯38度55分—40度28分,毗鄰京津、南臨渤海,北靠燕山,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全境東西廣約130公里,南北袤約150公里,西距北京180公里,西南距天津120公里,東距秦皇島125公里,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090平方公里,海岸線196.5公里,市區中心南距渤海40公里。唐山市位居燕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自西、西北向東及東南趨向平緩,直至沿海。北部和東北部多山,海拔在300—600米之間,最高點為遷西縣北部的八面峰,海拔812米;中部為燕山山前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南部和西部為濱海鹽堿地和洼地草泊,海拔在15米至10米以下。唐山雖臨渤海,但屬于暖溫帶,又受典型的溫帶季風影響,因此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呈現出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 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樂年間,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產品品種、花色達數千種,年產日用瓷1.8億件,其中80%以上出口到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市場覆蓋星級以上賓館、飯店近2000家;衛生瓷年產350萬件,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工業特種陶瓷2500萬件;釉面磚1090萬平方米。唐山市位于華北平原東部,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基礎工業發達,生產陶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產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03年,到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被世人譽為"北方瓷都"。同時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技藝精湛的陶瓷人。 5.中國陶瓷名城——淄博 淄博文化是齊文化的發祥地。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地位。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時期,淄博地區就開始了陶瓷生產。西周初,齊國始專設"陶正"官,管理陶器生產,并在齊都城內設立制陶作坊,從事陶器的專業化生產。魏晉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區的陶瓷生產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過渡。唐宋時期,陶瓷生產技藝日趨精進,規模不斷擴大,窯址星羅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生產了一批頗有影響的陶瓷名品。寨里窯的青瓷、磁村窯的黑釉瓷、博山窯的紋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時。時清時期,淄博陶瓷產品器裝飾獨特,產銷兩旺,形成了以博山為代表的陶瓷生產和銷售中心。新中國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立足當地資源,開拓創新,開發出了滑石質瓷、高長石質瓷高石英質瓷,骨質瓷等新瓷種,刻瓷藝術更是獨樹一幟,開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藝術陶瓷、工業陶瓷、建筑陶瓷競相發展,產品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我國陶瓷生產技術和陶瓷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6.歷史名窯 官窯: 官窯是我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專燒宮廷、官府用瓷。官窯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顧文薦《負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葉在其《垣齋筆衡》中對北京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當時的京師即汴京(今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于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于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后存在。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開封)建窯燒制御用瓷器,命名為官窯。汴京官窯瓷器胎質細膩,胎釉都纖薄如紙,釉色有粉紅、月白、大綠、灰油等。器形有鼎爐、蔥管、空足、沖耳、乳爐、貫耳、壺環、耳壺、尊等及一些仿古銅器。不久,由于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窯也隨之終結。 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禮器。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于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哥窯: 宋代一大名窯。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哥窯瓷器的特點是里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屬于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取勝。鑒定哥窯瓷主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渾厚滋潤,釉面開有大小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定窯: 繼邢窯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于唐朝晚期,終燒于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于下白?!币詿彀状芍亩ǜG瓷器質地潔白細膩,造型規整而纖巧。裝飾以風格典雅的白釉刻、劃花和印花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窯刻花的構圖,紋樣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仿似淺浮雕,十分優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趨精妙,用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各種線條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富有立體感。裝飾圖案有花卉、禽鳥、去龍、游魚、嬰戲等。定瓷的紋飾布局嚴謹、線條清晰,常見器型有碗、盤、瓶、罐、爐、枕、壺等。在已發現的定窯瓷器上,有的還刻有“官”、“新官”、“奉華”、“禁苑”等字樣,說明當時有一部分定窯白瓷已供宮廷使用。 北宋以后曾風靡一時的定瓷,由于戰亂的影響,逐漸衰敗。然而,由于定窯是當時具有相當規模的產瓷區,產量極大,故而傳世的器物甚豐。提到定窯產量,與當時的燒制工藝有關。通常一個耐火容器──匣缽內只能裝燒一件器物,定窯工匠采用覆燒法,一個匣缽內利用多層墊圈可放數件器物,這種方法既能提高產量,又能節約大量燃料。但是這種方法燒成的瓷器盤碗口無釉,俗稱“芒口”。為彌補此不足,往往在口部鑲上金、銀或銅,迄今我們仍可以看到這些鑲金屬的傳世作品。 汝窯: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過去一直以為汝窯窯址在臨汝縣境內,則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臨汝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發掘工作后,仍然是“踏破鐵鞋無覓處”。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進行實地調查,終于在與臨汝相鄰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汝窯窯址,并出土了宮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從而揭開了汝宮瓷之謎。寶豐縣在宋時屬汝州,故名。 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以卷足者為多,也有的臥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與底垂直,至近底處則為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它窯尚未見過。汝窯制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汝宮窯的燒制時間短,一直都作為貢品,所以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視為珍品。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鈞窯用的是一種乳濁釉,釉的著色劑主要是銅元素。當時燒成技術較為熟練。然而,銅紅釉對溫度和燒成時窯內氣氛十分敏感,稍一偏離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這種“窯變”卻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由于釉層在干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干裂,后在高溫階段釉料流動填補空隙,形成了如同“蚯蚓走泥”般的紋痕,這種缺陷美也是在鑒別時的重要依據。 鈞瓷的傳世品以尊、爐、瓶、洗、花盆、盆托居多。 7.陶藝的現代化變革 現代雕塑的發展給“現代陶藝”的發展提供了形體塑造的豐富圖像和表現方式,兩者都充分展現了人的觀念和材料的美感。 從這點來看,“現代陶藝”完全改變了傳統對藝術創作的要求和審美觀。在近20年“后現代”的文化氛圍中,“現代陶藝”獨特的藝術特質和造型語言,使它與其他造型形式語言的界限被進一步打破,成為綜合表達的組成因素。 與架上繪畫相比,陶藝與雕塑有更多的相似性,兩者都是三維空間藝術,而且現代陶藝常常借用現代雕塑的語言?,F代雕塑的發展給“現代陶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形體塑造的圖像資源和表現張力。兩者都充分地展現人的觀念和材料的美感,能充分挖掘材料本身所具備的語言表達功能。 “現代陶藝”在發展之初對雕塑的依賴和借助雕塑語言對傳統陶瓷概念進行變革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陶藝的泥性之美、釉色之美、燒成之美及工藝成型過程中藝術家通過手對粘土的引導和交流所留下的豐富“手語”痕跡,增加了陶藝與人性本源的諸多親切感與廣泛性。這也正是“現代陶藝”區別于現代雕塑的根本原因。 然而,“現代陶藝”開始出現多元取向和個性價值表達,漸漸摒棄對其他藝術形式的挪用,并進行著全面自我否定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陶藝真正“現代化”的重要階段。 8.紫砂壺上的人文情節 “金鼎商標”是吳漢文制紫砂器的店號,吳漢文其人是一個深諳紫砂壺藝人。以“吳德盛”三字組成一尊金鼎,成為商標,他聘用了一批制紫砂器的名師名匠,如汪寶根、胡耀庭、馮桂林等人,不僅壺制得精致,而且在壺上刻畫、刻字,使店號盛譽一時。 遂振鼓彈琴之,自嘆生不逢時,托詞于蘭,借詠蘭以寄志,從此以后,蘭就成為后來文人墨客的詩畫中常見之事;三是竹,竹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人們常以竹之節寓氣節之節。傳說在周滅商后,伯夷叔齊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為有氣節之人;四是菊,菊花在重陽前后開花,姿態千萬,傲霜雪凌寒風而挺立,清香四溢。由于菊花有這種品質,所以歷代詠菊、賦菊、記菊、畫菊的詩文和畫卷不勝枚舉,如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少年來,被人們傳為詠菊的杰作。這四幅“梅、蘭、竹、菊”畫面是墨石刻畫的,以刀作畫,運刀自如,刀法嫻熟,神形兼備,瀟灑飄逸,令人贊賞。壺底款是“金鼎商標”,在壺蓋內有鈐印“桂林”二字。 桂林即馮桂林(1907—1945年),是宜興宜城鎮人,是民國時期紫砂藝人的杰出代表,少年時期是江蘇省立陶器廠陶工傳習所第一批藝徒,受名師程壽珍、俞國良的傳授。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九歲,他一直為老板制壺,曾在吳德盛處制壺,用的“金鼎商標”;幫潛洛許立生制壺,用“立信”印記;也在汪莊茶葉行制壺,用“卷翁”作款。這把四君子六方壺包漿很好,文人氣息很濃,深得人們喜愛,我洗滌時,總是愛不釋手。常思“四君子”的品行,這也是我們做人之德。
《第七章 陶瓷文化》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