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點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于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后,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于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善于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演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現代戲,如小白玉霜和韓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以及《金沙江畔》、《奪印》、《野火春風斗古城》;改革開放以后又出現《山里人家》《疙瘩屯》《黑頭與四大名旦》《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優秀現代劇目。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漸形成現在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丑,旦角稱“上裝”,丑角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并分別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表演紅娘、鶯鶯、老夫人三個角色)。由于這種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著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角)彩扮,身著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裝”(丑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著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丑)?!叭颉?,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丑腳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丑扮)。隨著“拆出戲”的劇目不斷增多,所表現生活內容不斷豐富,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等行當。 評劇由于歷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活和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重大內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特別是老生、凈、刀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新編歷史故事戲不斷增多,各行當,特別是小生、老生、凈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目前的評劇逐漸發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臉、小花臉等行當齊全的大劇種。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 評劇流派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于華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后瀕于絕跡。東路評劇流派劃分如下: 月明珠(調):花蓮舫等。 倪(俊聲)派:桂寶芬、成國禎、劉子熙、馬連成、張潤時、泰海貴、劉鳳楊、李月樓、楊振邦、艾景全、賈蘭亭、劉小樓(后學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義廷、王鳳池、竇齡童、鄭伯范、孫連芳、呼勛卿、倪偉、杜寶宇等。 李(金順)派:朱寶霞(兼劉派)、花玉蘭、筱麻紅、筱桂花、鮮靈霞(兼劉派)、六歲紅(兼劉派)、李寶順、羊蘭芬、小花玉蘭 小玉霜(退休后改為白派)、宋玉文(后改鮮派)等。 金(開芳)派:李小舫(李岱)、韓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張暉、宮靜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銀香等。 張(鳳樓)派:張麗華、碧燕燕等。 碧(蓮花)派:花月仙等。 劉(翠霞)派:朱寶霞(兼李派)、新翠霞、鮮靈霞(兼李派)、六歲紅(兼李派)、郭硯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艷玲、筱紫玉,花淑蘭(兼愛派)、董瑞海、張淑敏、小靈霞、筱佩茹(后學筱俊亭)、董美珠、筱美榮(兼愛派)、馬淑華、吳博莉(兼白派)、***(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鳳、筱月珠、李蘭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愛派)、高艷敏、吳博莉(兼劉派)、劉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麗等。 愛(蓮君)派:蓮少君、蓮幼君、蓮小君、蓮雅君、小摩登(錢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蘭(兼劉派)、筱美英(兼劉派)、王曼苓(拜新鳳霞)、王冠麗(已改白派)、張礪云等。 喜(彩蓮)派:郭硯芳(兼劉派)、喜少蓮、小喜彩蓮、邢韶瑛、李憶蘭、申增麗、張秀琴、孟素潔等。 花(蓮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樓、花楚館、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蘭,王彩云 桂(寶芬)派:袁鳳霞、劉小樓、李金銘等。 花(玉蘭)派:小花玉蘭(后轉李派) 小幼蘭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蘭學習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夢) 新(鳳霞)派:張金秋、李曉梅、李憶霞(兼劉派)、李紅霞、谷文月、王曼苓、劉淑琴、戴月琴、劉秀榮、高闖、趙三鳳、王瑾、***等。 鮮(靈霞)派:小鮮靈霞、李秀云、孫桂榮、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劉淑萍、張淑桂、劉珊、恒紅等。 李(憶蘭)派:劉曉勤、張紅琴、趙丹紅、孔慶玉、劉惠欣等。 魏(榮元)派:韓學門、李維銓(兼馬派)、王文有(兼馬派)、高金元、王杰、孫路陽等。 張(德福)派:張彥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華、陳勝利、齊建波、趙立華(兼馬派)等。 馬(泰)派:李維銓(兼魏派)、張彥春、王文有(兼魏派)、趙立華、張文鵬、馬惠民等。 韓(少云)派:胡桂秋、宋麗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鄭小娣)、李冬梅、王曉萍等。 花(淑蘭)派:解郁文、徐廣琴、王鎮芝、鄭桂芳、張麗華、趙俊芝、馮玉萍、曾昭娟、田敬陽、李娟娟、吳丹陽、艾麗珍、趙繼蘭、張秀云等。 谷(文月)派:張秀云、王麗京等。 洪(影)派:孫振宇、陳立行、李煥雙、包連偉、楊繼勉、張俊玲、石文明等。 評劇唱腔 評劇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并借鑒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為主,打擊樂器與京劇大體相同。評劇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創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創造的。 評劇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蓮花落等民間音樂基礎上,吸收東北二人轉、京劇、河北梆子等冀東和京津一帶地方戲曲的音樂成分形成。其特點為抒情性強,流暢自然,鄉土味濃。唱腔為板腔體結構,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等四種節拍形式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調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評劇唱腔的基本曲調,過去為旦腔專用,后來逐步發展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兩個各四小節的樂句組成,每句又可分為三個小分句,其特點是多從頭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過門來加以銜接。 反調慢板,是在正調慢板基礎上,利用轉調手法發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較強,常用來表觀悲傷、哀怨的情緒。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評劇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種板式,既可抒情,亦可敘事,各個行當均可應用。又可分為小生二六與原板二六兩種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為六小節,每句常由兩個分句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為四小節,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當有時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應用較多,其特點是節奏感較強,常為板起板落,速度變化較大,又分快、慢兩種:慢垛板擅長敘事,快垛板擅長抒情,特別是表現激動的情緒。 流水板,有板無眼,生、旦共用,其待點是唱詞與旋律結合密切,口語化,但旋律性不強。散板,無板無眼,節奏較自由,旋律擴展與縮減的變化較大,由于伴奏上的區別,又可分緊打慢唱,慢打緊唱等形式。 尖板,無板無眼,系從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來的,起始過門與鑼鼓仍與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這些基本板式外,建國后還發展了許多新的板式,從而豐富了唱腔的表觀力。 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李金順的“李派”唱腔對后輩影響甚大,在其影響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 建國后,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于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天津的鮮靈霞在“李派”和“劉派”的基礎上形成了天津大口落子“鮮派”唱腔;沈陽的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在建國后也分別博采眾長形成了“韓派”“花派”“筱派”旦角聲腔藝術。 評劇男腔,建國前行當不全,無花臉唱腔,老生腔也不健全。建國后,新的文藝工作者,如馬可等,參加了評劇音樂革新,改革了評劇伴奏方法,努力發展評劇男腔。50、60年代,在評劇演員和音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反調、二八扳、慢流水板、A調慢扳、快流水、頂七板等男聲越調音樂形式。著名男演員魏榮元用兩種方法演唱評劇大面腔和老生腔,為評劇大面相老生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礎,創立了“魏派”唱腔,著名男演員還有馬泰形成了“馬派”;小生演員張德福也形成了“張派”小生唱腔流派。評劇發源地唐山的洪影形成了“洪派”女小生唱法。男生唱腔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強了評劇表現力。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武場有板鼓、梆子、鑼、镲等;文場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后來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銅管、大提琴、小提琴等。西路評劇的樂隊配制為大弦、橫笛、鼓、镲、手鑼、梆子等。 評劇名家 評劇奠基人 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又作浩三),評劇鼻祖,清直隸灤州繩各莊(今屬河北省灤南縣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編、創作的劇本多達一百零二個,為創建評劇事業奠定了基礎,被稱為評劇劇本作者第一人。 除了成兆才,任氏兄弟(任善慶、任善豐(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誠)、孫家班(孫洪魁、孫鳳鳴、孫鳳崗)、男旦金開芳、小生劉子熙等都為評劇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旦行鼻祖:月明珠 月明珠(1898—1922),著名評劇男旦,原名叫任善豐,字久恒,藝名月明珠,乳名圍柱,出生河北灤縣胡家坡(今屬河北唐山灤南縣)的一個蓮花落世家。父任連會,為蓮花落藝人,是對口、折出時期的著名編劇和演員,被譽為評劇的發軔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長兄任善慶(藝名金不換,為評劇第一任鼓師),三弟任善年(小生),四弟善誠(藝名賽月珠)為評劇小生、老旦。 生行鼻祖:倪俊生 倪俊生(1895-1970),字秀巖,河北省遷安縣人,1910年形成“倪派”小生唱腔。 1902年拜吳占魁為師,學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隨吳占魁參加了唐山的吉慶班,改學蓮花落。藝名"銀娃娃"、"九歲紅"。 1910年起,先后在唐山、天津、北平、營口、奉天、哈爾濱、安達等地演出。 相繼演出了《因果變報》、《夜審周子琴》、《秦雪梅吊孝》、《回杯記》、《劉伶醉酒》、《賣油郎獨占花魁》、《打狗勸夫》、《敗子回頭》、《杜十娘》等。經過自己較長時間的刻苦鉆研,終于形成了曲調優美、字正腔圓、準確大方而獨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1951年曾任齊齊哈爾評劇團副團長。1956年到黑龍江省戲曲學校任教,精心培育后一代。他的學生遍布省內外。著名小生演員桂寶芬(“桂派”女小生創始人)、楊振邦、劉小樓都是他的高徒。1956年獲哈爾濱市勞動模范稱號。1961年當選為*******黑龍江省分會副**。還是政協黑龍江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早期旦角流派: 李金順(1902-1953),評劇女演員,工旦行,“李派”創始人。她是第一代評劇演員,是評劇進入“奉天落子”時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習京韻大鼓、京劇、小調,16歲拜孫鳳鳴為師學唱落子。1920年到哈爾濱演出,因唱腔大鼓味過濃,觀眾把椅墊仍到臺上。李金順沒有后退,投到倪俊聲處學藝,并轉藝多師,終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純樸又充滿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風格。她是評劇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藝術家,她創立的李派對后輩影響甚大,劉翠霞、白玉霜 、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紅、喜彩春、鮮靈霞、喜彩蓮等均受其教益和影響。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節烈》、《珍珠衫》、《書囊記》等十余種唱段。 劉翠霞(1911-1941),評劇女演員,工旦行,“劉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3歲的時候隨母親沙氏“下衛”討飯,10歲時被賣給撂地藝人何丑子學唱遼河大鼓(遼寧大鼓),不久隨師傅到大連謀生。11歲進了李金順(李氏亦為武清人)的落子班,走上了評劇藝術之路,拜張百齡、趙月樓學唱評戲,并受到羅萬盛指點。曾為花蓮舫、李金順配演。17歲挑班與李華山同組山霞社【又稱為“山華社”】,曾常年在福仙茶園、北洋戲院、大舞臺、天寶大戲院等場所演出,并應邀赴北京、濟南、沈陽等地演出,名震華北,特別是京津地區。1934年在津有“評劇皇后”之稱,1936年又被譽為“評劇女皇”,紅遍津、京、冀、魯及東北各地。她善演的劇目很多,代表劇目有《雪玉冰霜》、《勸愛寶》、《奇冤巧報》、《一元錢》、《玉鐲記》、《三節烈》、《移花接木》【即《花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開、昆侖、寶利等公司分別為其錄制了唱片(現已收集39個劇目的唱片40余張)。 白玉霜(1907-1942),評劇女演員,工旦行,“白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有“評劇皇后”之譽。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演《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及電影《海棠紅》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稌r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評劇的影響。1937年后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代表劇目:《秦香蓮》、《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蘭》、《珍珠衫》、《李香蓮賣畫》、《花魁從良》、《馬寡婦開店》、《雙蝴蝶》、《玉堂春》、《瀟湘夜雨》、《老媽開磅》、《豆汁記》、《趙蕓娘》、《花為媒》、《馬震華哀史》等。 愛蓮君(1918--1939),評劇女演員,工旦行,“愛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愛蓮君生于1918年,祖籍天津。她從小被賣給趙連琪為養女,取名趙久英。其父母在天津,煙臺開妓院,她11歲就在這人間地獄里過著怕人的生活。后來她實在忍受不了這種身心的雙重摧殘。便跪在養父母的面前懇求去學戲。12歲拜趙月樓學評戲,曾受師兄王錫瑞等教益。14歲成立愛蓮社挑班主演。16歲愛蓮君學成出師,和愛令君(趙的養女)合作,到全國各地演出,又應邀東渡日本,到大阪灌制唱片。1935年,她率愛蓮社赴上海演出。與鈺靈芝,白玉霜三班組成“三連社”。轟動一時,至今仍為評劇史上的一段佳話。短短幾年,她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被成為“愛”派。 愛蓮君的代表劇目有《于公案》、《蜜蜂記》、《燒骨記》《庚娘傳》、《三趕韓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來勝利、國樂公司為其錄制了不少唱片。 喜彩蓮(1916--1997),評劇女演員,工旦行,“喜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11歲進復盛戲社拜蓮花落藝人吳壽朋為師學藝,12歲進元順劇社,藝術上受到了李金順的影響。17歲挑班主演并改劇社為陽春社。30年代初,喜彩蓮帶著《楊乃武與小白菜》、《貧女淚》、《可憐的秋香》、《楊三姐告狀》、《宦海潮》 等時裝戲以及從京劇移植過來劇目《孟麗君》、《白蛇傳》、《武則天》等劇目闖入天津。1937年5月,喜彩蓮將京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改成評劇在上海一炮打響,同時對評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演唱藝術有扎實的功底,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細膩準確;在上海,評劇藝人喜彩蓮與戲劇大師歐陽予倩的交往是劇壇一段佳話,移植并演出了《人面桃花》,引入了南梆子,被譽為“時代藝人”。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關懷下,喜彩蓮與小白玉霜等評劇藝人成立新中華評劇工作團,之后與其它劇團合并成立為中國評劇院。她的戲路寬,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貢獻。 同時期其他名家還有芙蓉花、花蓮舫、鈺靈芝、筱桂花、筱麻紅、王金香、花玉蘭、劉鴻霞、李銀順、李寶順等等。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1922—1967),評劇新白派創始人,20世紀50、60年代評劇屆的領頭羊。原名李再雯,山東人,5歲隨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為養女。經李文祉啟蒙,繼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風格。14歲登臺演戲,在京津一帶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劇目有《玉堂春》《臨江驛》《打狗勸夫》《勸愛寶》《珍珠衫》《紅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圓潤雋永、低回婉轉,講究節奏的變化及快慢、輕重的對比,富有獨特風韻。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理事,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中國評劇院藝委會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國第一次***議上受到毛**親切接見。 她在傳統戲里扮演過許多古代婦女角色,如《朱痕記》中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等這些性格鮮明、形象各異的舞臺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蓮》,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鑒京劇、梆子、曲藝等兄弟劇種的長處,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代表作《秦香蓮》被拍成電影。從解放后到“**”前的17年里,她參加演出的現代戲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農民淚》、《千年冰河開了凍》、《金沙江畔》、《李雙雙》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風采各異、性格生動的新婦女藝術形象。特別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楊香草,堪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評劇白派藝術提高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67年12月21日,由于“***”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無子女。 新鳳霞 新鳳霞(1927—1998),評劇新派創始人。原名楊淑敏,天津市人。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后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她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出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后,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志愿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御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出劇目。她所塑造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她也被評選為亞洲最杰出藝人,榮獲首屆中國金唱片獎。 鮮靈霞 鮮靈霞(1920—1993),評劇鮮派創始人。原名鄭淑云,生于河北省文安縣豐各莊。姊妹三人,她最小,一家五口全靠父親租地生活。 1923年鬧水災,她隨母親逃荒到天津。鮮靈霞的家在南市大舞臺對面,聚華升平倆戲院又在附近,幾年間,她這種“捋葉子”的方法,學會了不少出評戲。后鄭淑云改名換姓叫鮮靈霞。1934年,正式拜著名評劇前輩劉寶山和劉兆祥為師。鮮靈霞的嗓音高亢響亮,音域寬廣,清脆響亮,橫豎兼備,音韻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她在唱腔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一方面對李、劉兩派劇目中原有的唱腔進行加工潤色;另一方面為一些劇目重新設計唱腔。她在不斷的舞臺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自然灑脫、高亢激越,樸實豪放,以情傳聲、聲情并茂的藝術風格。她善演的劇目有《井臺會》、《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夢》、《夫人城》、《鋸碗丁》等。1954年參加天津市首屆戲曲匯演時,鮮靈霞演出《井臺會》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赴朝鮮演出慰問志愿軍。1959年應邀赴長春拍攝戲曲電影片《包公三勘蝴蝶夢》。她曾任天津評劇院副院長。 韓少云 韓少云(1931—2003),評劇韓派創始人。畫家。是河北玉田人,她9歲入梨園,新中國成立前后已在唐山一帶走紅,1950年參加了東北實驗評劇團(后為沈陽評劇院)。 1952年她主演的《小女婿》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一等獎,因唱腔新穎,表現自然而享譽全國。在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她排演了近200出戲。她所扮演的“五四”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婦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唱腔圓潤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運用尤佳,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她主演的《小姑賢》于1953年在“東影”拍成電影,它是我國建國后第十部戲曲片、第一部評劇藝術片、《人面桃花》先后錄制成電影片、電視片,在全國播放。10多出劇目的唱段、選場或全劇錄成唱片和盒帶,部分唱段收入沈陽音樂學院等幾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選入《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韓少云專輯》。 花淑蘭 花淑蘭(1929—2005),評劇花派創始人。原名葛淑蘭、評劇教育家。1929年生于河北省唐山林西一個梨園世家。八歲起隨母劉玉舫學戲,兼學京、梆、大鼓等,十一歲開始登臺。十二歲便在唐山、秦皇島、天津等地演出。1945年,她在張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有革命內容的新戲,較早地接受了革命文藝思想的教育。1946年進入北京演出,很快以《劉翠屏哭井》和《保龍山》聲名鵲起。1953年以一出《茶瓶計》獲東北匯演優秀表演獎,之后加入沈陽評劇院?;ㄊ缣m音域寬、音質純凈,嗓音甜脆,在唱腔上廣采博取、兼容并蓄、剛柔相濟、聲情并茂,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戲路寬廣,能勝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個行當,文武兼備,善于塑造各類角色,并能從人物性格出發。她巧妙地將劉、愛為代表的兩派的演唱藝術融為一體,形成她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被稱為花派。她的代表劇目有:《茶瓶計》、《黛諾》、《謝瑤環》、《牧羊圈》、《三節烈》等。在六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花淑蘭演出了近二百出傳統戲和現代戲,培養弟子近50人,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筱俊亭 筱俊亭(1921— ),評劇筱派創始人。6歲喪父,8歲起就跟隨盲藝人王先生學唱民 間小曲,后拜老藝人楊義為師學習蹦蹦兒戲。青年時代,她又深深迷戀上前輩名家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的演唱藝術,并努力學習她們的優長,十多歲即紅遍天津、河北、山東各地。1951年,筱俊亭應邀到錦州演出,1952年6月參加錦州評劇團。1952年秋,她開始對評劇青衣唱腔進行系統改革。 1954年年底,筱俊亭調至沈陽。她結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條件,有意識開辟新路,嘗試著進行老旦行當的創造,于 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純老旦劇目《楊八姐游春》,大獲成功,接著又排演了《穆桂英掛帥》、《古國風云》、《三關排宴》、《母親》、《洪湖赤衛隊》、《江姐》、《南海長城》、《豐收之后》、《東風解凍》、《社長的女兒》等劇目,成功地塑造了眾多不同時代、年齡、性格、身份的老年婦女形象。 通過一系列劇目的演出,筱俊亭為評劇老旦行當積累了一整套唱腔與表演模式,在評劇劇壇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世稱“筱派”。 李憶蘭 李憶蘭(1925—1992),李派創始人。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藝人大李貴云的女兒。 她從小在梆子班里長大,15歲改學京劇,1952年夏,李憶蘭改行學評劇。 她主演的劇目有《張羽煮?!?、《花為媒》、《樊梨花斬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記》、《無雙傳》、《白蛇傳》、《櫻花戀》、《喜神》、《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喬遷之喜》、《楠竹夫人》等,還主演過故事片《畫中人》,為電影《黨的女兒》配唱主題歌。 陳桂秋 陳桂秋(1931— )評劇陳派創始人。原名周喜珍。1931年出生于天津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沈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蛾惞鹎镌u劇表演藝術》入選遼寧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十二歲從師趙良玉學習評劇,學唱青衣、閨門旦和娃娃生。十三歲又拜著名評劇老藝人碧月珠為師,拜師后刻苦用功,當年即登臺演出,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贊譽。十六歲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寬厚,行腔究棱角力度,口齒清白利落。早年代表劇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呂布與貂蟬》、《賺文娟》、《人面桃花》等。她不僅擅演旦角戲,小生戲也很見長;主演《花木蘭》時,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 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游龜山》在東北成名,成為沈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后調入錦州評劇院任主演,在根據李季同名長詩改編的大型現代戲《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強的邊區少女的形象,轟動一時。 同時期的其他旦角名家還有:新翠霞、六歲紅、羊蘭芬、蓮小君、李文芳、筱玉芳、筱玉鳳、鑫艷玲、喜彩苓、夏青、碧燕燕、郭硯芳、花月仙、趙麗蓉、花硯茹、筱紫玉、筱美英、邢韶瑛、小花玉蘭等等。
《第三節 評劇相關》最新評論
評論本章還沒有人發表評論哦~
我來說兩句